长春正式建城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从城市建置的时间看,长春还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也是一座饱经沧桑、历尽屈辱的城市,更是一座自强奋争、充满活力的城市。
传说中的4000年建城史
大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民族就生活在长春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长春较早的名字叫“喜都”。4000年前,肃慎王室在此地建立都城,为了纪念击败外族取得的胜利,将都城命名为喜都。
“长春”这个名字的由来说法甚多。其中一种说法是清朝乾隆皇帝在某年的夏天到长白山祭祖,路过长春一带,发现这个地方天空蔚蓝、河流逶迤,山花草树繁茂,气候凉爽,不觉龙心大悦,随口吟出“长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爱”两句诗,“长春”由此得名。1800年(清嘉庆五年),清朝廷发布谕令设立长春厅,置理事通判,隶属吉林将军管辖,这是长春正式建城的开始。200年前的清朝中晚期,关内大量民众“闯关东”奔赴东北,定居在长春附近的移民人数增多。随着移民人口的逐渐增加,一时间“农商云集,交易日酣,铺舍修路,顿成街市”。商业逐渐繁荣,市井初现规模。那时的长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宽城子”,而宽城子现在成了长春市的宽城区。
长春位于东北地区的地理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春城”之美誉。年平均气温5℃左右,3—5月为春季, 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年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接近600毫米,年日照时数的多年平均值在2500小时左右。《清稗类钞》是一部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著作,其《气候篇》中记载了长春的气候特点:“长春即宽城子,其热度,冬夏均较奉天低五六度。冬至前后封河,二月到三月初开冻。九、十月至三月为雪期,时或下雨。山水最大时在五、六月,涨落甚速。”长春冬天和夏天的气温都比沈阳低5~6℃,每年冬至节气前后河水结冰,3—4月初冰河开化。10月或11月到次年4月为落雪期,6—7月的雨季山水最大,涨落得很快。
百年气象老站
白山黑水之间天高地阔,物产丰饶,一直以来就是外国列强觊觎攫取的目标。20世纪初叶,羸弱腐败的清王朝已经完全丧失了捍卫主权的能力,处在任人宰割的地位。1905年,在东北的土地上持续了一年半的日俄战争最后以日本的战胜落下了帷幕。日本和俄罗斯两个虎狼之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朴茨茅斯签订了瓜分中国东北利益的《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其控制的东清铁路支线长春至旅顺之间的铁路及附属地转让给了日本,长春以北铁路及附属地仍属俄国。我国东北地区以长春为界,长春以南成了日本人的势力范围,长春以北成了俄国人的势力范围。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的日本人控制了南满铁路。11月20日,日本人在长春市的西一条街设立了关东都督府观测所。1933年,伪满洲国在关东都督府观测所的基础上建立“中央观象台”,1936年,“中央观象台”迁至长春市南岭郊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40余年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气象观测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气象站开展每日6次定时观测,1954年增加4次补充观测。1956年,几经迁移的长春气象站最终落脚在长春市西环城,1987年正式成为国家基准气候站。经历了100多年风霜雨雪的长春气象站于2017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百年气象站”称号。作为国家基准气候站,长春气象站还是中国气象局指定的全国目前仅存的8个仍然开展人工观测的气象站之一。
沧桑的历史巨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相继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日本侵略者扶持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定都长春,改长春为“新京”。长春成为伪满洲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东北人民自此陷入14年被奴役、被奴化的苦难生活。如今徜徉在长春市的老城区,还能看到许多日伪时期留下的老建筑。吉林省涉日建筑1200多处,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春市内,其中伪满洲国皇宫、八大部等日伪军政机构旧址,中央通邮便局、满铁图书馆等建筑群至今保存相对完好,成为国家级或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穿越历史沉重的烟云,仍能聆听到悠悠往事悲凉的交响。
2018年,长春知名作家李发锁先生的新书《围困长春》出版发行。作者在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中,真实地再现了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实施长春围困战的详细史实,让我们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清晰地回望到那段极不平凡的岁月。长春围困战是长春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1948年5月上旬,东北野战军全面包围了长春,切断了城中10余万国民党军队的地面和空中补给线。至当年10月18日,实施了长达150多天的军事围困、经济封锁和政治瓦解,迫使国民党60军战场起义、新一军缴械投降,长春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长春围困战是辽沈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役吹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嘹亮号角。
长春还曾跻身于共和国直辖市的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长春市,1953年划为中央政府直辖市,1954年省政府由吉林市迁至长春市,长春市撤销直辖市,成为省会城市,是共和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直辖市。
长春的5张城市名片
20世纪50—8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名气并不逊于美国的好莱坞,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长春电影制片厂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它的前身是“满洲映画”。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共和国第一家电影厂,是共和国电影的摇篮,几十年间先后拍摄故事片近千部,译制外国影片千余部。当年全国城市的影院每天都会放映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或译制的影片,甚至偏远的乡村在夜幕降临后偶尔也会在露天里放映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在那些久远的记忆中,《平原游击队》《铁道卫士》《英雄儿女》《上甘岭》等经典影片绝对是丰富的精神大餐。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世事迁移,如今的老厂址已经变成了长影旧址博物馆。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盘桓在当年的摄影棚、洗印车间和电影院,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
偌大的长春还藏着一座汽车城。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破土动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题写了厂名。共和国的汽车工业从长春开始起步。60多年的岁月里,第一汽车制造厂经历了艰苦创业、产品换型和工厂改造,由单一生产卡车转向生产各类轻型车、轿车。新中国的第一辆红旗轿车就是从长春开向北京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是国内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集团,曾经连续多年跻身于世界500强企业榜。2005年吉林省政府批准建立了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长春汽车城如今是长春市辖的10个行政区之一。
人民大街是长春市的主干道,一线笔直地南北贯通于市中心,全长13.7千米,是亚洲城市里最长的一条大街。除个别路段外,路宽均为54米。人民大街建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日俄战争后日本人设计修筑的。100多年来人民大街几度延伸拓展,数易其名,曾经叫长春大街、中央通、大同大街、中央大街、斯大林大街。在成为斯大林大街之前,还曾经被分段称为中山大街、中正大街,1996年开始称为人民大街。
人民大街旁有一座著名的佛寺—般若寺。般若寺建于1922年,是长春市最大的佛教寺院。抗日战争期间,东北著名的抗日将领赵尚志在黑龙江省汤原县遇袭牺牲后,头颅被日本人空运到了长春示众。般若寺的长老倓虚法师说服了日本人,与其弟子埋葬、保护了烈士的颅骨。赵尚志的颅骨在般若寺埋藏了62年,成就了般若寺僧侣的一段爱国佳话。
在人民大街的南段,有一座名闻遐迩的公园叫“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始建于2000年,2003年9月正式开园。这是一座大型的雕塑艺术主题公园,占地92公顷,水域面积11.8公顷。园内荟萃了来自216个国家和地区、401位雕塑家创作的451件(组)雕塑艺术精品。中西合璧的造园风格,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的设计理念,使得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2008年,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斥资百万,将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揽入怀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是国家首批重点公园,是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长春的一张靓丽名片。气象部门在长春园林城市建设上也做出了非常可贵的努力,大城市气象服务保障、城建气候评价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朋自远方来,当地人总会带朋友去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一饱眼福,观赏那一尊尊精美绝伦的雕塑,每一次鉴赏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新鲜意境。
如果说城市也有性别,那么长春就是一座雄性的城市,他带着满身的伤痕和艰辛从历史的尘埃中崛起,依然风光无限。如今的长春,已经卓然成为大东北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还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懂得:唯有不忘历史,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