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那场罕见的大洪劫,距今已整整40年了。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遭受过重创的驻马店人,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漫长记忆。
1975年8月上旬,受7503号台风影响,淮河上游驻马店至南阳盆地的洪汝河、沙颍河和唐白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最终导致驻马店地区泌阳县境内的板桥和平顶山地区舞钢区境内的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驻马店确山境内的竹沟和许昌地区境内的田岗两座中型水库及58座小型水库漫溢垮坝,洪汝河、沙颍河等骨干排水河道堤防决口7180处。
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铺天盖地而来,在1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横流。特别是板桥水库高24.5米的大坝溃决时,出库洪峰声如山崩地裂,形如倒海翻江。溃坝的洪水泻入汝河河道后,以6米/秒的速度向下游冲刺,所到之处,所有的建筑、树木一瞬间消失了踪影。干流水面上,人头攒动,拼命挣扎、呼救。遇难人的尸体和猪、羊、牛、马、鸡、鸭等动物尸体,顺水漂流。石磙碾盘被冲下沟河,链轨拖拉机、重型机械车床等随水翻滚。遂平火车站50吨的火车车厢被冲走5千米,铁轨被扭成麻花形。3个60吨重的大油罐,被冲到20千米外汝南县境内的宿鸭湖水库。板桥水库管理局院内,4人合抱粗的大槐树被连根拔起,冲走15千米。遂平县京广公路大桥被掀翻,高压线、电话线无不冲断。更为严重的是,京广铁路被冲毁102千米,贯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中断运输48天。洪水过后,大地面目全非,村庄、道路、桥涵、树木、房屋,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灰蒙蒙的大地。河沟里、淤泥里,人畜尸体,横七竖八,惨不忍睹,甚至整个村庄被夷为平地。
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陈惺回忆说:8月12日天刚亮,他乘坐直升机到灾区上空视察。飞机起飞后,先在空中视察了京广铁路以东的灾区,看了平原地区的汝河和小洪河。在所视察的汝南、平舆、新蔡、上蔡和西平的范围内,见到的几乎全是一片苍茫。其中5个县城和条条块块分布的高地,如同散布在汪洋中的岛屿。直升机飞行高度仅50米,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个“岛”上密集着灾民,他们被围困在洪波之中。有些“岛”由于人多面积小,或者地势低洼,部分灾民就不得不站在水里或趴在树上。
在视察被洪水冲垮的石漫滩和板桥水库时,看见两座水库的大坝都在中部被冲开,形成深深的缺口。库水早已排完,露出干涸的库底。坝下沿河两岸,无论是村庄、房屋,还是道路、树木,全都被冲刷一空,留下的是一片荒凉。
沙河店是“75·8”受灾最惨重的地方之一。全镇房子除供销社临街的15间拐角砖砌小楼(实际上是一栋小平房)因地势较高幸免于难,其余几乎全被洪水夷为平地。芦长治是这房子现在的主人,他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1975年8月7日那个黑色的夜晚。
那天夜里天好黑,雨好大呀!地面上的水眼看着往上涨,一小会儿涨到丈把深。小楼上忽啦啦涌来大约2000人,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大水头直往小楼上撞,明显感到楼房在晃动。不少妇女、小孩吓傻了,狂呼乱叫。有人大喊:“别哭别动,再动小楼就保不住了。”大家这才静下来,在雨中紧紧挤在一起。只听见黑暗中不时传来“呼通呼通”墙倒屋塌的声音,也不时有凄厉的救命声传来。
洪水中的搏斗
在那难忘的日日夜夜里,有多少故事可歌可泣,有多少故事撼人心扉。这里,仅捧出与气象行业有关的几朵小花,以崇敬的心意献给读者。这些事迹虽然琐细,却彰显着责任的神圣;这些人物虽然平凡,却充溢着凛然之气。
暴雨中心林庄雨量站,3天降雨1605.3毫米,相当于常年年雨量的2倍。暴雨时,对面三尺不见人,屋面积水四指深,下雨时鸟雀均被打死或淹死,村中房屋大部分倒塌。泌阳县林庄雨量站观测员陈家山那时才30来岁,他凭着对水文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不顾家里房倒屋塌,在妻子的协助下,硬是冒着狂风暴雨和雷鸣电闪,将雨量器固定在房顶上,然后在房顶打洞,用皮管子将雨量引到屋子里,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在他认真观测下,出现了几组惊人的数字:3小时、6小时、24小时和3天总雨量分别为494.6毫米、830.1毫米、1060.3毫米和1605.3毫米,其中6小时降雨量甚至超过了1942年7月1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蜜士港782毫米的世界纪录。那张珍贵的自计雨量记录纸被雨水浸蚀模糊,由于暴雨强度太大,记录曲线几乎重叠一片。后送至省公安厅科学鉴别,验证核对,完全真实。陈家山的事迹,感动了各级水利部门,奖状贴了一屋子。
现已退休的平舆县气象站站长高文超,也是“75·8”抗洪抢险的有功之臣。他说: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虽然过了40年,但脑子里依然清晰如昨。那是8月6号的夜里21点多,风狂雨骤,电闪雷鸣,致使河水陡涨,洪汝河堤坝决口,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站内的水位迅速上涨,冲击观测场,情况十分紧急。高文超一面将情况在电话里向县领导作了汇报,一面与同事分析水情,研究措施。两位女同志带站内老人和小孩迅速转移,留下黄忠诚和高文超坚持观测。大家刚刚转移,洪水就淹没了雨量筒。高文超搬着凳子和砖头,在大雨中趟着齐腰深的水赶到观测场,把雨量筒从水中捞出来,安置在加固了的凳子和砖头上。说时迟那时快,一扭头,发现洪水漫到了值班室。高文超怕历史资料有闪失,就冲到屋里去抢救,最终把资料转移到安全地方。整整一昼夜,没合一下眼,没吃一口饭,在罕见大雨中坚持观测、发报。8月9日,雨虽然停了,但洪水却没有退走。这时,突然接到县委的电话通知:“上游的水库大坝冲垮了,宿鸭湖水库也要炸坝泄洪,赶快做好转移准备。”傍晚,洪水像野兽一般向气象站扑过来,淹到了胸部以上。房子在洪水的冲击下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为了资料完整,高文超带着收音机、电话机和观测簿爬到房顶上,渴了喝口泥浆水,饿了啃口生窝瓜,坚持完成了任务。
驻马店地区气象局局长张新国,当时才20来岁,洪灾刚过,他便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抱着一台海鸥牌照相机,冒着生命危险去现场拍摄照片。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板桥水库垮坝、京广铁路冲断、火车道轨扭成麻花状、60吨重的大油罐被冲到宿鸭湖等等画面,都钻进了他的镜头。他知道,这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于是不顾劳累,夜里一头钻进暗房,连夜将照片扩印放大。后来,省气象台领导知道他拍摄了现场照片,便通知他将照片寄走。张新国是个实在人,不但寄走了照片,连底片也寄走了。过了好长时间,张新国去省气象台出差,顺便过问照片的事,居然谁也没有看到过。采访中,一提这组照片,张局长就后悔得直摇头,他说:那时真傻,干嘛要把底片寄走呢!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弄清这么珍贵的照片究竟散落到了何处。
再造诺亚方舟
“75·8”洪水退后,在上级党和政府关怀支持下,对影响全局的铁路、公路、邮电、电力设施等,立即组织专业队伍,日夜突击抢修。为尽快恢复京广铁路通车,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铁道部和铁道兵司令部主要负责人现场指挥下,协同铁道职工日夜奋战,40多天就恢复通车。
这场大浩劫,对水利工程破坏特别严重。洪水过后,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恢复水利工程非常重视,沿洪汝河流域的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遂平县,以修复洪汝河及其支流河道堤防堵口复堤及地面上洗井为主,确山和泌阳则以水库加固除险为主恢复水利工程。
对驻马店9县1市人民的生产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几个大中型水库,自然首先在复建加固之列。
位于泌阳县境内的板桥水库,于1975年10月组织复建,由水利电力部十三工程局于1976年提出初步设计方案,1978年3月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开始筹建。1980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工程暂缓。1986年2月,再度复工,由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中标承担施工,1992年5月建成。复建后的板桥水库,坝顶高程由116.34米增至120.0米,最大库容由4.92亿立方米增至6.7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3亿立方米。新建溢流堰控制闸门,保坝安全泄洪能力由1610立方米/秒增至1.5万立方米/秒,新增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3200千瓦。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68平方千米,防洪标准按百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发电、城市供水、水产养殖及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位于汝南县境内的亚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湖宿鸭湖水库,加固除险工程于1975年冬季开始。经过一个冬春的苦干,共修复大坝险共25处,取直大坝500米。1986年,省水利厅和地区水利渔业局共同成立了“河南省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局”,进行扩建和加固,大坝加高1.2米,使坝高达到59.2米,坝宽增至8米,增建了0.6米的防浪墙,设计最高水位由56.83米增至58.75米,总库容由10.24亿立方米增至16.13亿立方米。
位于确山县境内的薄山水库,于1976年冬进行加固施工,1982年底完成。加固扩建后的薄山水库,坝顶高程由122.34米增至130.0米,最高水位由121.84米增至128.20米,最大库容由4.9亿立方米增至6.2亿立方米,溢洪道底加深至110.60米,拓宽至86米。增建一座5孔泄洪闸,最大泄洪量由1183立方米/秒增至8500立方米/秒。其防洪、灌溉和发电能力,均超过洪水前的效益。
对于1975年8月这场大暴雨的预报,驻马店市气象局的老预报员们始终感到内疚和遗憾。在“75·8”暴雨预报分析中,大家一致认为,首先,7503号台风行踪太诡秘,打破了台风在内陆地区大规模释放能量的规律性,使人们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其次,预报人员经验不够丰富,我国的气象科学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不少基层气象台站,预报天气还依靠压温湿曲线加看天的陈旧模式进行;再次,观测手段落后,通信工具陈旧。
“75·8”洪劫后,各级气象预报人员调整预报思路,采用联合攻关的方式,分析当地台风致洪暴雨的成因与防御对策,建立了多种致洪暴雨天气预报模式。
灾后,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驻马店地区的气象事业发展迅速。1984年,一部711型天气雷达在这里落户,为当地监视风云变幻多了一双神奇的眼睛。1993年,又得到地区行署配套投资,并在中国气象局和河南省气象局支持下,实现了更新换型。2005年,中国气象局又为驻马店市气象局配备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由地方投资3000多万元,在市区选址修建雷达塔。新一代天气雷达不但成为监测云天微妙变化的“千里眼”,还成为了驻马店市的标志性建筑。
这艘新世纪的诺亚方舟,也许是对在“75·8”这场暴雨洪水灾害中遇难人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