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历史期刊>2014年>2014年校园专刊>文章

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

  中秋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光洒地。在这气候宜人、幽静的夜色中,人们团聚在一起,观赏美丽皎洁的月亮,向孩子们讲述那嫦娥奔月、桂树和玉兔的神话故事。可如果这一天乌云遮月,那该多令人失望啊!

  我国的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是人们在鞭炮声中欢度春节后的又一个喜气洋洋的节日。这一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孩子提灯嬉戏,故又有“灯节”之称。如果这一晚天色阴沉,雪花纷飞,也大煞了灯节的趣味。

  这两个传统节日的天气,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的夜晚若乌云满天,往往正月十五日会雪花飘飘。人们发现,这两个日子的天气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就被广泛流传下来了。

  相距约150 天的两个日子间天气为什么会有相互关系呢?原来,这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地球的大气,好比大型的乐队,风、云、雨、雪、雷、电、雾、霜,就好像这乐队演奏出的音色丰富的乐章。国内外许多研究工作说明,在各种物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大气演奏的这部大型乐章,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这就是说,某种天气过程,某个时期表现得比较明显,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明显起来,或因季节不同而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就像乐曲里的节拍一样,表面上看不出它们之间直接的演变关系,实际上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种天气现象出现后,间隔一定的时间,对应着有另一种天气现象出现。这就叫大气的韵律周期性活动。“云遮月”和“雪打灯”通常是与冷空气活动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长江以南地区,气温不一定降到0℃以下,虽不下雪但也乌云密布,天气阴沉。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正是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存在5 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气象兴趣小组去了一趟福建省气象局,搜集了大量有关的资料,受益非浅。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条谚语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据资料表明:

  1995 年八月十五天气为晴间多云,1996 年的正月十五天气也是晴间多云;

  1996 年八月十五天气为晴间多云,1997 年的正月十五天气为阴有雨;

  1997 年八月十五天气为晴间多云,1998 年的正月十五天气也是晴间多云;

  1998 年八月十五天气为晴间多云,1999 年的正月十五天气也是晴间多云;

  1999 年的八月十五天气为阴有雨,2000 年的正月十五天气为阴有雨。

  从我们得到的资料中可以看出,1995 - 1996、1997 - 1998、1998 - 1999、1999 - 2000 年, 都基本符合这个规律。而1996 - 1997 年,则略有差别,但是又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变化只是因为,1997 年的正月十三、十四这两天冷空气强度增大,天气表现为多云,十五这一天天气就演变为阴有雨。所以说,大气的韵律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的成因、条件、表现等许多方面研究得还不是太清楚,这种规律性也不是在每个地方、每个年份都是百分之百准确的。

  针对课题,我们气象小组加强了观测,对2000年八月十五到2001 年的正月十五的天气情况进行了一次跟踪观测记录。在2000 年9 月12 日(八月十五)天气表现为:晴间多云,偏北风2 ~ 3 级,白天最高气温33℃,云层遮住了月光,正好符合天气谚语前半句所述“八月十五云遮月”。2001 年2 月7日(正月十五)前后我们再次密切关注天气状况,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度元宵,皎洁的月光映照在大地

  指导教师:王信文上。但持续不久,天气开始由晴转多云,偏北风2 ~ 3级,最高气温为13℃,云层增厚。 这又可以应验后半句谚语“正月十五雪打灯”。可以说这条天气谚语还是很有预报价值的。

  其实,像这样的大气韵律活动还是挺多的。例如,“清明不明,谷雨不灵”“重阳天晴─冬暖,重阳天阴─冬寒”“春风对秋雨”“冬冷春暖,冬暖春冷”。

  我们青少年应该从小培养积极实践的精神,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动脑,就会有收获。(指导教师:王信文)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