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环绕下的海南岛,犹如撒落在中国南海上的一颗明珠,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纵观古今,海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浓厚的海洋文化,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国家及欧洲、非洲的海上交通枢纽。
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是由陆路沿西域向阿拉伯等国家通过丝绸贸易形成的,即以丝绸为商贸的“丝绸之路”,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条始于西汉,东起长安、西至东罗马的商业通道,筑造了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外交历史。“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秦朝统一中国后,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是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贸易、文化交流至关重要的航海通道和文化渠道,而海南则是联结“海上丝绸之路”远洋航行极为重要的补给地和中转站。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补给地和中转站
“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有两条:一条是从东海出发,另一条是从南海出发。汉朝时期,徐闻古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的始发港。徐闻与海南岛的北部直线距离仅10余海里,加上当时受到航海、造船技术的限制,船舶航行只能沿着海岸线紧靠大陆进行阶梯式的航行,稍有风浪就要靠岸停泊。如此一来,海南便成为这条航线最适宜、最便捷的避风港和补给之地。东汉时期,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海运交通的发展,当时的船舶已有了远洋的能力。东汉前期,从广东出发的船舶,经过海南岛向西南航行,开始与印度、斯里兰卡、埃及、罗马的商人有了直接贸易往来。
三国隋唐时期,北方战事连年不断,“陆上丝绸之路”因而中断。这便让“海上丝绸之路”得以发展并成为中国与海外各国联系的主要通道。
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并逐步建立了中国南方地区独立的经济体系。与此同时,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已普遍掌握了远洋航行技术,为从中国大陆南端为起点,开辟离岸跨岛的远洋航线奠定了技术基础。尤其到了东晋南朝时期,新开辟的远洋航线不再沿海岸穿越琼州海峡顺着海南岛西岸“梯航”的老航线航行,而是从广州港出发,经海南岛以东和西沙群岛海域,直航至东南亚各个口岸。海南岛因而成为从广州港始发向南各航线的重要补给地和中转站,“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深刻地影响着海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海南岛这么重要的海上交通补给地和中转站,最终没有像广州那样,发展成为繁华的贸易交易之地呢?原来古代海南岛的对外贸易中,进岛商品以粮食为主,有盐、鱼、米等;而出岛商品则以土特产为主,如香料、槟榔、椰子、吉贝、花梨木等,其中香料、槟榔、花梨木最有名。古代海南岛经济的最大特征是:米粮不足,尤其是宋元时期,粮食奇缺。人口少、经济规模小、土特产与南洋诸岛相似等因素,制约了海南岛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海南岛经济的发展壮大。因此,尽管海南岛处于中外海上交通的重要地理位置,又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热带资源等,遗憾的是,终究不能像广州那样经济繁荣,而只能长期处于“补给地和中转站”的尴尬地位。
现位于三亚市海棠湾镇的藤桥古墓群是古代阿拉伯一带的穆斯林商人来华贸易通商时留下的文化印记,也再次证明了海南岛南端沿海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避风港和补给港之一。万宁市连塘港伊斯兰教的“番神庙”遗址,海口的骑楼建筑,以及随同西沙群岛海域的“华光礁1号”沉船一同被打捞上岸的1800余件出水文物等,这些古代遗址、历史建筑、水下文物、古代村落、古代港口等,纷纷向人们诉说着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补给地和中转站的繁荣发展历史。有些文化遗存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如,被国际航标协会列为“世界一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的临高角灯塔,就是其中之一。因临高角位于琼州海峡之扼喉,自古就是贸易通商口岸,当“海上丝绸之路”日渐式微之际,侵华法国人于1894年在此建造了灯塔,至今仍在给出入这一海域的船只指引航向。
“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海南侨乡
从隋唐时起,中国海南这颗南海明珠渐渐向世界绽放出璀璨光芒。海南范围内的南海海域不仅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海上通道,也成为东亚通往西亚、欧洲和非洲的海上必经之路,越来越多的海南人也借此走向世界各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诞生了琼侨。如今,海外琼籍华侨华人有3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虽然总数位居福建省和广东省之后,是我国第三大侨乡,但琼籍华人华侨与海南省总人数之比,却位居全国之冠,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名邑——华侨之乡”。有学者认为,海南岛处于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交通航线上,越南是琼侨最早的侨居地。依据是: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与越南就有往来关系,最迟在西汉时期海南就与越南有互通。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方便了海南岛居民向海外移民。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又大大促进了海南的海外移民。南洋(即东南亚)地区的“海南村”,也是在那个时期出现的。琼侨产生的高峰期,则发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蜂拥而入中国,以五口通商为据点,疯狂掠夺华工。海口是晚清时期贩运华工出洋的重要口岸之一。1858年的《天津条约》,把海口设为对外商埠,那个时期,海口有10所“招工馆”,招收来自海南和广东高州、雷州等地的华工,再贩运到南洋。
琼侨出洋的原因,有的是生活所迫,有的是被诱骗,有的是跟随亲友外出谋生。据统计,出洋的琼侨大多数到了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地。自1876年至1930年间,共有55万琼侨。去泰国的琼侨最多。20世纪初,泰国的橡胶、棉花、甘蔗、胡椒、槟榔、咖啡等,几乎所有经济作物的种植业,都由海南人经营。马来西亚的琼侨有16万人,其中有六七个地方出现了“海南村”,这些“海南村”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1862年,越南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越南大开发,吸引了大批中国人到越南谋生。在越南建江省云中市的“海南村”,是因为1930年前后,有一批海南人因为躲避战乱而来到此地。而在越南富国岛上,也有一个“海南村”,住着近万名琼侨。
今天穿越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今天东南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海上丝绸之路”和华人的贡献,当然,其中也离不开琼籍华侨华人对东南亚国家发展的巨大贡献。如今,仍在蓬勃发展的海南万宁的兴隆华侨农场、琼海的彬村农场、三门坡农场、华侨中学等都是琼籍华侨华人“留下”的基业;海南的侨资企业有六七千家,投资金额达100多亿美元。
应运而生的航海气象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航海业的悠久历史。琼海市潭门镇的渔民手中,至今仍保留着的《南海更路簿》,就是海南先民航道开辟、世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见证。《更路簿》是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一张手绘的航海地图,由历代渔民不断补充修改,流传至今。郑和下西洋的水手有很多问题就请教过、用过“更路簿”的海南渔民。从目前海南见到的十多本《更路簿》中,记录了南海中的100多个地名和重要的海洋资汛,诸如航行方向、时间、距离、航行中所见岛屿和暗礁的名称、海流速度、天气变化等讯息。早期的海上航行除了需要天然港口、中转站等客观条件的支持外,还需要人们对造船术、航海术等技术的掌握。早在独木舟航海时代,人类就注意到按气象条件选择出航时间和航行海域。到了帆船时代,人们已能利用海上的风作为航行的动力。“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推动着航海业的发展,人们愈加发现气象对于船舶行驶的重要性。航海业的发展开启了人们对航海气象的探索之路,为了确保航海安全,人们开始重视对航海气象的研究,于是航海气象学应运而生。航海气象为船舶的航线的选择、安全航行以及航海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各类天气预报数据和气象服务保障。
从中国明代张一厚所著的中国沿海航路指南——《海道经》,到明代图文记载并反映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最早远洋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到1805年英国人蒲福根据海面征象拟定的风力等级——蒲福风级,再到1847—1852年美国人莫利根据远洋船舶记录风和海流的资料,绘制了开现代航路图先河的《北大西洋风和海流图》……这些因服务于航海而出现的关于气象的研究,掀开了航海气象学的辉煌篇章,同时谱写了气象学的漫长发展史。
气象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航海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气象科学的研究日趋成熟。在我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海上丝绸之路”再次被搬上我国外交的舞台;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上提出了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望。2014年1月9日,中共海南省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在未来5年努力把海南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服务基地。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补给站和中转站的海南,又一次站在机遇的浪尖,将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而气象服务作为航海出行安全必不可少的技术保障,必将得到飞跃发展。
海南省气象部门已在南海建设了20多套海洋气象监测海岛自动站、浮标站和船舶站,在三沙建设了多普勒气象雷达。我国的风云气象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已实现对全球气象观测数据的获取。随着南海气象预警工程项目的逐步推进和落实,更多的海岛自动气象站、海洋气象浮标站、船舶自动气象站、石油平台自动气象站、X波段测雨雷达、高频地波雷达、风廓线雷达、三维雷电监测系统、L波段移动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大气成分观测和海-气通量观测等将在南海布设和建成;将实现从海基、陆基、空基和天基等对南海气象的多维多要素周密监测。海南省气象部门已实现对南海5千米×5千米未来7天的多要素精细化格点预报。南海海域外的远洋航运气象保障服务也有近20年的经验,随着多种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技术模式的研究和完善,对严重影响海上航行的重大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的精准化将得到不断的提高。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者可通过每小时播发一次的三沙海洋气象短波电台获取南海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也可通过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终端获取海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发送的海洋气象预警信息,当然,也可以通过关注海南气象服务官方微博、微信和登录中国天气网海南站及下载中国天气通海南站APP等新媒体获取海洋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海南气象人将进一步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凸显海洋和旅游气象服务特色;不断增强为政府决策、社会公众和部门行业的气象服务能力,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保驾护航,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