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游牧民族的诺亚方舟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4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美丽的蒙古包,圣洁的蒙古包,在那绿色的草海里,像一座银色的小岛。

  因为仿造蓝天的样子,才是圆的包顶;因为仿造白云的颜色,才用羊毛毡制成。这就是“穹庐”——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因为模拟苍天的形体,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因为模拟天体的星座,吊灯才是月亮的圆形。这就是“穹庐”——我们蒙古人的家园。

图/ 和 平

  游牧民族的智慧结晶 从远古走到今天

  锡林郭勒草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典型草原,也是我国五大天然牧场之一。活跃在这片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以蒙古包为移动的家,驱赶着牛、马、骆驼、羊,逐水草而居。流金铄石的炎炎夏日,蒙古包是游牧民族随身携带的避暑绿荫;白雪皑皑的寒冬,蒙古包是牧人随时可以休整的温暖港湾。蒙古包是游牧民族行装的一部分,珍藏着这个古老的民族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传说。

  蒙古包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形式,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建造的以木和毛为原料,不用水泥、土坯、砖瓦的流动的住宅。这种来源于游牧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积累,蕴含着劳动人民朴素智慧的独特建筑形式,搭建合理,冬暖夏凉,空气流通顺畅,采光条件好。且不怕风吹雨打,不畏酷暑严寒,能够经受大自然的各种考验,转场时,便于拆卸搬迁,随时打点成行装,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状,古称“穹庐”,又称“毡帐”。自匈奴时代出现,一直沿用至今。《黑鞑事略》中这样描述:“穹庐有两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勾勒出了蒙古包的基本形状。蒙古包的搭建相对于土木建筑,简便易行。牧民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水草长势在适宜的地势将“哈纳”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再搭上“布乐斯”(毛毡),用毛绳系牢,西南壁上留一扇小门,帐顶开一个圆形天窗“陶脑”,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封闭。包内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一些简单的装饰品,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图/ 和 平

  绿色草原的安全卫士 千万里追随着你

  在锡林郭勒20万平方千米的草原上,蒙古包像蓝天上飘落的白云,点缀着如茵的绿草地。毡房里的奶香和牧歌,传递着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富足和欢乐。锡林郭勒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当地主要气候特点是干旱、风大、寒冷。 蒙古包的运用,给游牧民族千万里长距离自由迁徙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7月是草原气温最高的季节,月平均气温21℃,极端最高气温39.9℃。这种白色圆形的半球体,有较好的避光、反光作用,可防止包内出现“蒸笼现象”,如果需要进一步散热,牧民会在蒙古包背面开一个风窗,让空气自由流通,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达到四面通风的效果。

  锡林郭勒草原全年最冷月份为1月,月平均气温在-14℃以下,北部大部分地区在-19℃以下,年极端最低气温在-41℃以下。在万物肃杀的冬季,草原上的蒙古包像一个个坚强的保护神,为牧民坚守着那份温暖。蒙古包顶部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是“准圆”,没有棱角,光滑的流线型形状,能够有效对抗肆虐的狂风。当寒冷袭来草原,夹裹的沙尘暴和雪尘暴,受到蒙古包温和的阻挡和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构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而拱形的包顶,在大风来袭时,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上面的沙子流走,下面的沙子在背风面堆积。据资料记载,一个搭盖坚固的蒙古包,通常可以经受冬春的10级大风。

  草原上的雨季虽短,但几乎每一场雨,都可以用倾盆来形容。对于暴雨,蒙古包并不畏惧。蒙古包经得住草原上的倾盆大雨,归功于它的形态构造。在雨季,牧民会把蒙古包的架木搭得相对“陡”一些,使包顶看起来略呈锥状,加上厚厚的顶毡封闭,雨水只能从顶毡上顺着流走,很难侵入包内。雨水的浸润,必然会加重包的压力,但由于蒙古包的架木构造充分考虑了力学原理,合理分担了压力,一般情况下,承压能力可达1000~1500千克,因而,雨水带来的重量,并不会对蒙古包形成破坏性的影响。

  建筑史上的奇观 见证文明与发展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包含着丰富的居住文化。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特点和建筑样式,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社会风土人情。游牧民族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创造出了有利于生产生活的独特建筑——蒙古包,蒙古包的变迁也是游牧民族发展和进步的一个缩影。

  据资料记载,蒙古包的最初原型是圆形拱顶的窝棚,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作简单,但不能搬迁,只能遗弃。随着人类活动行为的逐渐高级化,一部分狩猎所得的食草动物开始被做为家畜驯养,早期畜牧业的胚胎由此形成。在畜牧业成型后,狩猎行为被游牧行为取代。游牧,顾名思义,游动着放牧,逐水草安家。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要求一种更能适合它的居住条件来对应,于是窝棚发展为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能蔽风雨,挡虎狼,还可以搬迁。进入畜牧社会,帐篷的支架变成了哈纳,融合早期洞室洞顶开天窗走烟、排气、采光、通风的特点,又形成了“陶脑”,蒙古包就这样诞生在了草原上。作为不用水泥、土坯、砖瓦的行走的住宅,蒙古包的诞生,不但是游牧民族的福音,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在锡林郭勒草原深处,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牧民终年赶着他们的牛、马、骆驼和羊随时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也可以随时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支起帐篷。盛夏季节,有些游客偶入草原深处,在陌生蒙古包内接受了主人的殷殷盛意,来年旧地重游,回忆中的白色却被一望无际的绿色所取代,蒙古包,载着游牧民族心目中飞扬的梦想走向了更美丽的地方。只要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蒙古包——这艘游牧民族的诺亚方舟也将在绿色的海洋里顽强地乘风破浪。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融合,蒙古包会发生一些崭新的变化,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改变,蒙古包所承载的丰富的民族特色,将在草原上历久弥新。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