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4年度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刚刚结束,众多考生还在回忆考试题目。细心的考生发现,近两年国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以下简称“行测”)特别是常识部分中气象类试题比例增加,成为考试的一个“热点”。如2014年的行测题目直接涉及气象知识的有4道常识题,占了常识部分的1/4,另有一道言语理解题也与气象有关。这些题目虽属气象基础常识,但对于不常关注气象知识的考生来说,还是非常纠结的,甚至于一些专业机构给出的参考答案也有误解现象。现将部分真题及解析分享如下:
2014年国考行测部分有关气象的真题
试卷第13题:关于图中示意的自然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山峰两侧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
B.气流随地形抬升是图中降水的主要原因
C.图中的降水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
D.翻过山脉后气流温度会有所上升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焚风的原理,此图便是焚风的原理图。“焚风效应”是由于比较潮湿的空气在迎风山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云雨,到山顶后空气已变得比较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沉增温,此时空气便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这股又干又炎热的气流便是焚风。根据以上原理可知,C选项是错误的,焚风不会造成较长时间的持续降水,故本题选C项。
试卷第14题: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霾通常呈黄色或橙灰色,吸入后有害
B.露水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危害
C.雾和云是由于温度下降造成的
D.彩虹有时会同时出现两条
解析:此题考查气象常识。A项霾为大量细微干尘等均匀浮游于大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空气普遍混浊的现象,通常会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故A项正确。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加剧,全国许多地区雾霾天气增多,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此题既考气象常识,也是对社会热点的反映。B项露是水汽凝结现象,通常出现在晴朗天气的夜间。露对干旱地区的植物有补充水分的作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故B项为错误项,直接选为本题答案。C项雾和云在气象学上成因相同,都是空气温度下降使水汽饱和而形成的悬浮水滴、冰晶等的混合物,故此项正确。D项也正确。故选B。
试卷第18题:燃放烟花最佳的气象条件:有较多分散性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有一定的水汽,相对湿度70%左右,风力小于3级,下列诗句描述的天气中最适合欣赏烟花的是( )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D.风雨从北来,万木皆怒号
解析:本题是对气象现象中云的辨识。题干中“分散性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对湿度70%左右”基本可判断是指层积云布满天空的情况。再看选项:A项指晴空无云,排除;B项说的是江南梅雨天气,是雨天,且云系多为雨层云,湿度接近100%,排除;C项正是层积云特征,一般降水较小或不降水,适合燃放烟花,是本题的正确答案;D项指风比较大,通常为积雨云产生的天气过程,也不适合燃放烟花。故选C。对于此题许多培训机构给出的参考答案是A,其实是一种误解,是由于没有对题目中云的描述进行深入分析所致。
2013年行测部分有关气象的真题
试卷第14题: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仅包括垂直降水,即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按照这一标准,下列哪组现象会被计入“降水量”( )
A.雹、霜、雾 B.雨、雪、霜
C.雪、露、雾 D.雨、雪、雹
解析: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降水。本题中雨、雪、雹是降水现象,而霜、露是地面凝结现象,雾是视程障碍现象,均不在测量降水量的范围,故本题选D。
试卷第20题:下列谚语与农业生产经验不符的是( )
A.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B.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C.立秋无雨样样有,立秋有雨收半秋
D.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象农谚。C应该为“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季节在8月中旬,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大量需水的时期,此时若干旱少雨,就会影响收成。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试卷第98题:X光片:骨折( )
A.卫星云图:降雨
B.科普图书:知识
C.电子导航:路线
D.饮食习惯:健康
解析:本题是类比推理题,考查的是工具和对象的逻辑关系。用X光片可以观测并分析骨折情况,用卫星云图可观测并分析降雨情况,类比非常贴切,直接选A。通过本题的类比分析,也使广大考生形象地理解了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的关系,对气象科普而言不无启示意义。
以上仅列举了2013和2014年国考行测中部分考查气象知识的真题,其实有关气象的题目不止于此。如2014年言语理解的片断阅读中有一段沙尘气象成因的文字,让考生分析主旨。查阅历年国考真题,有关气象的题目还涉及资料分析、申论等科目,这也反映了气象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并成为命题人推陈出新的出题点。气象知识也成了未来公务员及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本文精选数题来讲解,仅做抛砖引玉,考生如想在这方面拿到更多的分数,还需经常关注气象知识,阅读气象图书及杂志,平时加强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