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历史期刊>2013年>2013年第6期>文章

气候与茅台酒的那些事儿

平凡往往能孕育奇迹,在贵州高原西北部的一个小镇上,奇迹每时每刻都在发酵。“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面对酿酒大师、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的一番“厥词”,我们不妨循着酒香去茅台镇一探究竟。这一路上,且听我把茅台酒的故事细细道来。

“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渗透着浓郁的酒香,“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醉后方知乐,全胜未醉时。”“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自古以来,无论文人雅士、帝王将相,或是骚人墨客、平头百姓,都对美酒有着自己的喜爱和追求。现代社会亦是如此,高兴时候“酒逢知己千杯少”,忧愁时刻“举杯消愁愁更愁”,结婚时候“喝交杯”,故人去世有“丧酒”,小孩满月喝“满月酒”,可以说,酒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贵州人能喝是出了名的,红白喜事都得来一口,“无酒不成席”是一大风俗;贵州也出产了不少名酒,但以茅台最为著名,贵州仁怀更被称为“中国酒都”,史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于今好酒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的写照。

茅台酒醉在品味,香在历史

茅台酒被尊称为“国酒”,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以酱香突出、酒体醇厚、幽雅细腻、回味悠长、口感丰满、空杯留香持久、饮后不上头等特点闻名天下,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

好酒是需要经过岁月的积淀和历史检验的,茅台酒就是在悠长的发展历史中被酒民筛选出来的佼佼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将该国所产的构?酱酒带回长安,受到汉武帝“甘美之”的赞誉,这是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唐宋以后,茅台酒更是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由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清道光年间“烧房不下二十家,费山粮不下二万石”,大量生产“酒冠黔人国”的茅台酒。1915年,茅台酒一举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留下一段“怒掷酒瓶震国威”的传奇,从此跻身世界名酒行业;新中国成立后,它因在中国政治、外交中发挥的作用而流传了不少故事。

“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

茅台酒以优质高粱为主料,上等小麦为酒曲。顺应当地气候特点,于每年重阳之际投料,采用高温制曲、堆积、蒸酒,经过两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而成。在高达63℃的大曲发酵过程中,形成耐高温产香的微生物体系。

我们循香识路,终于抵达地处贵州省仁怀市西北部赤水河谷地带的茅台镇。这里地势低洼,海拔仅440米,与周围地形“格格不入”,仿佛高原上突然凹陷的一个。河谷地势使其远离高原气流,云雾终日萦绕。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每年有大半时间笼罩在闷热、潮湿的雨雾之中;夏日持续3539℃的高温期长达5个月;冬季无霜期长,温差小,年均无霜期多达326天;年日照时数长,可达1400小时;年降水量为800900毫米,空气湿度适宜。冬暖夏热、少雨高湿、风速小的气候,了大量微生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乐园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为茅台酒生产打下了基础。茅台酒有几个特点:高温制曲,高温入窖池,高温取酒,低糖化率,低水份入池,低出酒率,低酒精浓度等工艺特点,统称为三高四低。这些特殊工艺要求酿造茅台酒需时长,粮食量消耗量大,轮次多,用曲量大,到最后一次蒸酒,曲与粮是对等的。

茅台酒第一次蒸酒就能出酒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要到第二次,第三次才产酒。第一次产的酒是非常重要的酒,可用来调和酒的味道。第三、第四次的出酒量最多,质量也最稳定,是用来做基酒的主要对象。第五到第七次的酒,味道比较淡,这时候的酒曲香味却更浓。每年酒厂都会挖一些窖底的泥用来烤酒,这些经过长年累月粮食沉浸的泥块也饱含了酒香,用来调节酒的香气和口味是最适合的。但这些窖底酒非常宝贵,只需用上一点点就够了,用多了则会带有泥土味,反而不美。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镇山上的紫沙土,此土是用来作窖底和封泥的最佳材料。正是这些内在和外在的细节,符合了茅台酒的酿造条件。当地的特殊地理优势,水源,温度和湿度,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等等成就了茅台酒的酱香浓郁,细腻幽雅,留杯持久等特点。(以上所加为网上资料,最好有作者参考修改)

看来人们常说的“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