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历史期刊>2013年>2013年第5期>文章

莫让秋风秋雨愁煞人

当秋风萧瑟、落叶打窗之时,不妨关上门窗,捧一杯香茗漫步书海,或是听一首动人的歌曲、看一部感人的电影。任窗外风吹雨打,我自逍遥。如果您有兴致,也可以走出户外,感受一下在绵绵细雨中散步的悠然自得。倘若仍觉寂寞或压抑,还可以约上三五好友高谈阔论一番,抑或干脆趁着导致我们忧郁的“罪魁祸首”褪黑素分泌增多时,美美地睡上一觉。

  悲秋是中国文人骚客自古就有的特殊情结。先秦时的宋玉开悲秋之先河,他在其《九辩》中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秋日草木凋零的景象与感伤的情绪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也奠定了后世以秋为悲的情感基调。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后的一首首诗词都将秋天的景色描写得无比萧瑟悲凉。最经典的当属曹雪芹的“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四句诗中五个“秋”字,将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为什么秋日会被赋予这样惨淡惆怅的色彩呢?

  首先,悲秋和秋日萧索的景象有直接联系。与春夏之际万物生长、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秋季因风雨萧瑟、树木枯萎、花草凋零而呈现出一

  派肃杀迟暮的景象,不免让人心生抑郁。

  另外,从气候角度讲,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本是秋季大部分地区天气的基本特点。但同样在秋季,一股股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南下进入中国,当它和南方正在逐渐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就会在交汇处形成阴雨天气。我国华西地区秋季犹以这种连绵的阴雨“见长”,有的年份阴雨天气甚至会绵延一个月之久。可想而知,凄凉的自然景象配以连绵的雨水、阴霾湿冷的天气,怎么能让人开心得起来?心生惆怅也是人之常情。

  其实,悲秋并非只是外界事物环境投射到心理层面的一种表现,从生理角度讲,它也是有科学依据的。秋季气温开始逐渐降低, 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逐渐减慢, 身体各部分的机能都相应降低,如呼吸速度、心率等。循环系统机能的减退,相应造成大脑的缺氧,脑细胞的兴奋度变低,这也是人在秋季容易惆怅忧郁的一个原因。

  在弄清原委后,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克服忧郁情绪,避免其对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预防秋愁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就是晒太阳。光照可以使人精神抖擞、情绪增高。据悉,在瑞典、芬兰、挪威等国,由于冬天日照时间短,那里的居民最易患上冬季抑郁症;而一个正面的例子就是加拿大人有每年秋冬季节飞往赤道生活一段时间的习惯,实际上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目前的医学研究已经表明,阳光对抑郁症患者具有独特的疗效,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药”。因此,多晒太阳可以有效预防秋季心情压抑。另外,增加户外活动,多参加运动锻炼和社交活动,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些不良情绪会在运动和人际交往中转移、消失。调节饮食衣着和睡眠也有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讲饮食应以清淡甘润为主,防燥防热;衣服可以选择色彩鲜明亮丽的;睡眠要充足,起居有常。

  而最重要的是情绪调整,要尽快使肌体适应起来,用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对待秋天。其实秋季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花草凋零、落叶枯黄、景色萧条;另一方面,却也是层林尽染,天高风清,硕果累累。就看你用怎样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它了。我国民间关于秋的节日、风俗就都饱含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浓郁的生活情趣。中秋节合家团圆、重阳节登高赏菊;立秋之日要“迎秋”“咬秋”“贴秋膘”;在南方 地区,中秋之夜还有田间“偷”瓜祈子的风俗,称“摸秋”。可见百姓生活中的秋天还是丰富多彩、洋溢着热闹和欢庆的。在文人墨客当中,尽管多以秋为悲,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和看法。刘禹锡的《秋词》就是最好的例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假设我们有这样博大的胸怀、广阔的眼界、洒脱乐观的情怀,何愁被秋风秋雨所困扰?

  当秋风萧瑟、落叶打窗之时,不妨关上门窗,捧一杯香茗漫步书海,或是听一首动人的歌曲、看一部感人的电影。任窗外风吹雨打,我自逍遥。如果您有兴致,也可以走出户外,感受一下在绵绵细雨中散步的悠然自得。倘若仍觉寂寞或压抑,还可以约上三五好友高谈阔论一番,抑或干脆趁着导致我们忧郁的“罪魁祸首”褪黑素分泌增多时,美美地睡上一觉。

  秋日已至,何愁之有?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