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防汛——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2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奔流不息的长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长江哺育了两岸优秀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所流经的地方,构成了中国最美丽、最繁荣、最富饶的地区。然而,长江也是一条不羁的河流,对于她给予我们的恩泽和带给我们的灾害,我们知道多少?又了解多少?长江,既是生命之源,也是灾害之魁   长江无论是长度还是水量,都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她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横贯中国中部,流经西藏、青海、贵州、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干流全长6300千米,在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长江支流延伸到甘肃、陕西、河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7个省(自治区)。干支流共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江的通江湖泊众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位居我国五大淡水湖之列。长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占我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8%,是黄河年径流量的20倍。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067毫米,远高于全国的650毫米。长江流域降水主要来自流域南边和西南。流域内气候温和,水资源充沛,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区。长江内河航运条件优越,通航里程70000多千米,干流横贯东西,直通海洋,支流沟通南北,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故有“黄金水道”之美誉。   同时,长江又是一条雨洪河流,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威胁着流域周边广大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中下游平原区,制约了沿江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防汛一直是湖北天大的事。“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指的就是指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洞庭湖出口)一段的长江,由于荆江河道特别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造成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严重,形成有名的地上河,一旦发生洪水极易决堤溃口,给沿江地区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人类与长江洪水搏斗,历史上留下悲壮一页  

  长江洪灾从汉代起就有文字记载,隋代前,长江中下游沿江人口不多,虽洪水泛滥,但损失不重。自唐代开始,沿江人口和经济发展加快,洪灾逐渐严重。据历史记载,自西汉至清末的2117年间,长江发生214次水灾,平均每10年一次,到宋、元代平均5-6年一次,明清时期平均4-5年一次。长江水灾愈到近期发生愈频繁,灾情也愈严重。据统计,仅1931-1949年的18年中,荆江地区被淹5次,汉江中下游被淹11次,其中1931年是20世纪发生的一次全流域型大洪水,淹没农田5000余万亩,受灾人口2855万人,死亡约14.5万人;1935年长江中下游发生大洪水,共淹没农田2263万亩,受灾1000万人,淹死14.2万人。当时有“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歌谣。新中国成立后,长江又发生了1954年和1998年特大洪水。1954年长江流域出现全流域的特大洪水,中下游参加抗洪防汛人员达到1000万多人,其中长江、汉江干堤共动员了防汛人员380余万人,经过全力防守和有计划分洪,确保了荆江大堤、武汉市、南京市等主要堤段和城市的安全。但由于洪水大大超过堤防防御标准,长江、汉江仍溃口64处。溃口淹没农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历次大洪水都给长江沿线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损失。  

  1998年长江洪水是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数百万军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与洪水搏斗60多个日日夜夜,取得了长江防汛斗争的伟大胜利,减轻了洪灾损失。但1998年大洪水超过防御标准较多,因此,虽经大量防汛抢险,长江中下游仍发生多处溃决事件,总计淹没耕地295万余亩,受灾人口229万余人,死亡1562人,洪水淹没范围和死亡人数比1931年和1954年要少得多。此次灾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百万军民奋力抢险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21世纪的今天,长江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人们通过长期与洪水的斗争,越来越认识到今天洪水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财富大量向沿江迁移,占据了大面积的原来的洪泛区。经过多年努力,长江防洪抗旱工程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流域总体防洪抗旱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长江流域防汛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长江防洪综合体系仍然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等方面。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有很大的防洪作用,基本可解除特大洪水时荆江地区遭受毁灭性洪灾的威胁,但对整个中下游平原区防洪标准的提高仍是有限的。除了干流外,许多支流和平原湖区额防洪标准也较低。此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长江流域极端天气必将频发多发,暴雨的强度和发生的频率等有增强增多趋势,对长江防汛构成新的威胁。  

  暴雨预报,长江防汛的重要力量  

  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水为主的河流,长江洪水主要由暴雨造成。暴雨是一种强降水天气,局地性暴雨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山洪灾害,但大面积、长时间暴雨则容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长江流域有6个主要暴雨区,分别位于川西山地、大巴山、湘西北和鄂西南、大别山、赣西北、赣东北和皖南暴雨区,年平均暴雨日数均超过6天,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其中流域最大的一个暴雨区是赣东北和皖南暴雨区,年平均暴雨日数达8.9天。1998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主要特点就是暴雨过程频繁、雨带南北拉锯,降雨强度大、范围广。为了在洪水到来前就做好防御洪水的各项准备工作,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就需要根据最新天气形势,提前做出预报。在抗御1998年大洪水过程中,气象部门利用现代暴雨洪水预报技术、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等,为防洪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在1998年4月,在气象与水文部门联合会商基础上,正式发布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发生大洪水”的长期预报,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预报的发布时间比往年提前了近一个月。6月中旬后,又连续对8次暴雨洪水过程作出了及时准确的滚动预报。正是根据这些预报,各级党委政府才决定长江流域1998年按照防御1954年型洪水来准备,为战胜1998年大洪水打下了前期基础。各种抗洪抢险的预案和洪水调度的方案也是在气象水文预报的指导下进行的。  

  进入21世纪,湖北暴雨预报技术进一步提高。目前,长江流域气象中心水文气象预报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覆盖全江的暴雨预报系统和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为提高防洪的时效和预报精细化水平,开展了长江流域分区域的精细化面雨量预报,建立了流域水文气象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等业务平台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中小河流洪水风险评估等系统,构建了比较完善的长江流域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