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建筑中的气象学问
“骑楼骑你头,翻风下雨永无忧。”广州人嘴里,有这么一句顺口溜。骑楼是一种独具浓厚岭南特色的建筑。这种分布在街道两边的建筑物,一楼的临街部分是供行人通行的走廊,走廊上方是二楼的楼层。一个“骑”字形象地描画出二楼跨于一楼之上。这样的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连接,形成了一条长达几百米甚至一两长廊,比如广州有名的上下九步行街,全长1218米,是我国规模较大的传统骑楼建筑群。除了广州,广东的佛山、汕头、江门、中山等城市,福建、广西的一些城市,也都有这样的建筑。
骑楼底下的长廊非常适合行人避雨遮阳。在广东,夏季长冬季短,天气炎热,日照时间长,强对流天气多发,往往出门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走在街上突然就会刮起风下起瓢泼大雨。骑楼就是适应这样的气候特点晴天走在骑楼底下,不用撑伞带帽,太阳晒不着,而且长长的走廊通风极好,令人暑气顿消;下雨天逛街,不用担心雨水打湿衣衫弄湿鞋袜,一样可以轻松自在;变天了没带伞?没关系,有骑楼!所以,在骑楼底下穿行,“翻风下雨永无忧”可不是吹牛啊。
常常与骑楼一同被提起的,是广州西关大屋的趟栊门。西关大屋的大门由三道门组成,最里面一道就是我们平常的大门,最外面是一道屏风门,可以遮挡外面行人的视线,方便轻巧容易开关,中间一道门就是趟栊门。“趟”在粤语里有水平推拉着滑动的意思,趟栊就是一种水平推拉的栏杆式门。天气炎热,平日里敞开大门,关上趟栊,清风进来了,阳光进来了,外面的一动一静也进来了,陌生人却被挡在外面了,安全、隐私、通风、采光,一个也没有少。这三道门和骑楼一样,在流水般平静却深沉的日子里,默默讲述着这里的历史和文化,讲述着那些主动适应自然环境,力求“天人合一”的先人们的智慧。
若想更地深入、更直观地了解这种文化和智慧,到广州,就来陈家祠吧。陈家祠也称为“陈氏书院”,规模宏大,精美绝伦,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古祠流芳”是羊城八景之一,是许多游客来广州必游的景点。
即使是在酷热的夏日午后走进祠堂,你也会感受到阵阵清凉,在城市喧嚣中穿行而浮躁的心仿佛也瞬间平静了下来。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由于祠堂高挑、宽敞、通透的建筑构造使得通风效果尤其好,此外,清一色的灰色砖墙就像在视觉上给人吃了冷饮,沉稳的冷色调让身处其中的你感觉到清凉、平静。各式木雕、石雕、砖雕、壁画等装饰,也在这灰色的衬托下更显得艳丽和精美。
祠堂里铺设的是传统的阶砖,表面比较粗糙,密度较低,吸水性特别好。曾有记者在陈家祠做过一个小实验,一壶水泼到地面上,水40秒左右就渗透到地砖里去了。相比现代建筑流行采用的瓷砖、大理石之类华丽的地砖,这种阶砖虽然灰扑扑的其貌不扬,但具有吸水防潮的效果,能有效防止室内潮湿,更适合岭南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
祠堂里的门窗多为镂空雕,这固然是因为当初建造者对建筑的要求之高、投入之大,整个建筑极致富丽精巧,其实也考虑到岭南地区炎热的气候,镂空的门窗不仅美观,通风效果也好。美丽的雕花将热辣辣的阳光挡在了外面,将阵阵清凉的风儿送进了室内,感觉分外舒适。
和陈家祠一样,传统骑楼建筑用青砖砌墙,用阶砖铺地,也有镂空的花窗和趟栊。骑楼、趟栊门、青砖、花窗……这些东西,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样,无不与气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平常的物件,其实藏着不少气象知识,蕴含着建造者的智慧。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建筑渐渐地已经像“景点”一样了,需要到特定的地方才能看到。
包围着这些美妙建筑的是各式大厦和高楼。玻璃幕墙、大理石、瓷砖、铝合金窗户,这些元素让我们现在的建筑看上去更华丽更摩登。但无论是大厦的玻璃幕墙还是居家的铝合金窗户,采光效果好了却牺牲了通风,人们只能依赖空调。气派的大玻璃窗其实危机四伏:台风到来时,大面积的脆弱的玻璃随时会被损坏,从高空坠下更是危险。无论是大理石还是瓷砖,美观华丽但防滑效果差,在潮湿多雨的季节里,行人滑倒受伤已不算新闻。我们放弃了许多传统的东西,那些表达着顺应自然的朴素的智慧已经渐渐被现代人紧张的生活挤到了角落。也许我们该放缓匆匆的脚步,好好思考,重新找回那些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妙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