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境内、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西北部,水面东西宽约17 千米,南北长约37 千米,总面积达60万 亩,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盛产胖头鱼、鲤鱼、鲢鱼等68种鱼类。然而,查干湖闻名于世绝不仅仅因为上述原因,每年冬季在茫茫冰面上蔚为壮观的凿冰捕鱼活动,才是它区别于其他河湖的特殊标识。
当气温降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渔民们凿冰的“咚咚”声,赶马车的吆喝声,鱼把头的号子声,便在北方的雪域中飘荡,偌大的冰面上弥漫着浓浓的寒雾,万尾鲜鱼涌出玉门。气势壮观的冬捕既是中国北方渔猎文化的传承,又充满了雪域冰湖的神秘色彩。因为地理气候的绝佳优势,查干湖传统冬捕已流传数百年。数九寒天,几百人冰上作业,几十辆马车、机动车昼夜运输,每天有数万斤鲜鱼脱冰而出,其规模堪称全国之最、世界奇观,2006 年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为此,查干湖附近的村落被民俗学家形象地称为“最后的渔猎部落”。
然而,“最后的渔猎部落”,绝不仅仅限于民俗文化方面的意义,从气象的角度来说,气候暖干化的变化趋势对查干湖的影响已经逐日彰显,而查干湖冬捕,最终依附于查干湖这片圣水的存在,传承数百年的渔猎文化的命运,最终也是要由冰雪变化的韵律而决定。
为了探寻这项古老的渔猎文明,更为了考察冬捕活动在气候变化中所受到的影响,我们在这个季节随机跟着一支冬捕队伍,开始了一次难以忘怀的冰上之旅。
清晨四五点钟,天还没亮,渔民们坐上了颠簸的马车,前往前一天在冰上选好的下网地点,我们驱车紧随其后。对我们来说,茫茫冰原在黑暗中连方向都无法辨别,但他们似乎对查干湖的一切了如指掌,挥舞着马鞭,指引着我们直奔目的地。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下网眼,渔民们二话不说,开始紧张有序地忙碌起来。
这支队伍有50 人,大家分工合作,负责将一张两千米的巨网,通过近百个凿冰眼下到冰下。队伍里的一个渔民告诉我们,每年的12 月底到第二年1 月中下旬,都是他们冰上冬捕的集中时节,因为这段时间里,气温一般平均都在-10℃以下,冰层厚度能超过50 厘米,是一年中气温最低、冰层最厚、鱼肉鲜肥的时候。
“气温”是冬捕得以进行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足够的低温是确保冬捕安全进行的必要条件。因为捕鱼量大,出鱼口都在近湖中央的位置,且捕鱼人、来往游客车辆以及往返运鱼的大型机动车都集中在冰面上,所以冰层必须冻到足够承担这些重负的厚度。同时,低温也使查干湖及其周边成为一个天然的大冰柜,捕捞上来的大量的鲜鱼可以在自然低温下露天保存,并运往东北乃至北京等各大城市的鲜鱼市场。
当天的气温是零下十三四摄氏度,这样的温度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非常寒冷,但渔民们却并不觉得。打渔多年的老渔民告诉我们,这样的温度在冰上是很暖和的,相比十几年前动辄零下30 多摄氏度的温度,这点冷实在算不上什么。因为气候变暖,冰层没有原来那么厚了。十几年前一到这个时候,冰层在三尺厚左右,而近几年,不足二尺。冰层一薄,凿冰的劳动量也相应减少,原来一支冬捕队伍要60 几人,现在只要50 人就够。渔民们在冰上挥舞着工具,干到兴头上甚至脱下衣帽,尽情享受着冬日的豪情。
然而,气温升高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渔民带来冬季捕鱼便利的同时,也潜伏着很大的隐患。这种隐患,一个是如果气温过高,冰层太薄,冰上的劳作者人身安全难以保障;另一个是如果气温过高,天然大冰箱失灵,大量鲜鱼的储存、运输销售将受掣肘,渔场和渔民的收入都会受到影响。
在查干湖茫茫的冰面上,不时闪现突起的冰排,周围还插有五彩斑斓的彩旗。渔场场长告诉我们,这些彩旗是用来指引道路的,以防掉入“青口”。“青口”是指没有冻结好的冰面,而冰排隆起圈围的区域都挂有危险禁行的牌子,这是为了警示大家这附近是薄冰地带,一旦涉足可能有生命危险。近几年来,薄冰地带比以前增多了不少。查干湖渔场书记李春不得不在每年冬捕前都去冰上测厚度,把冰层薄的地方围起来,确保渔民和游客的安全。
冰层变薄可以从气象学上找到气候依据。吉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刘玉英告诉我们,查干湖所处的吉林省西部地区的总体气候趋势就是暖干,每年四季的气温呈上升趋势,尤其以春季、冬季上升趋势明显,分别以每10 年0.59℃、0.51℃的幅度上升。气温持续偏高,而冬季恰恰是冬捕的关键期。一旦遇上暖冬,鱼的储存和销售都受高温影响,很难长时间保鲜,渔场的收入将打折扣
在查干湖地区的气候变化中,除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变化趋势。吉林省气候中心资料显示,近60 年松原的年和四季的降水变化都呈下降趋势,其中年降水量以每10 年18.5 毫米的幅度减少,夏季降水量以每10 年10.51 毫米的幅度减少。这种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的气候使得松原地区干旱频发,危害着查干湖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威胁着查干湖自身的命脉。因为查干湖里的鱼类以草籽和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降水减少,干旱频发,使得查干湖的水储存减少,鱼的营养不足,鱼的生长就会受到遏制。
如今,在气候变化、生态脆弱的巨大挑战下,捕鱼人对查干湖的爱护分外精心。为了应对这些气候变化问题,避免过渡捕捞,渔场每年都会向查干湖投放一百多万尾鱼苗,用以补给每年的大量捕捞,而且,冬捕对渔网的网眼有着严格的限制,大眼网必须达到能将0.75 公斤以下的鱼漏掉的程度。在冰面上,我们看到渔民不时地将一些捕上岸的稀少鱼类小心翼翼地放进桶里,起初我们以为是要留着卖个高价钱,没想到他们最后将这些鱼全部投回冰洞,进行放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气候变化及人为干预对查干湖冬捕的影响也绝非一朝一夕。追溯历史,有人统计在400 年间查干湖大概已经萎缩了70% 的面积,在辽和唐时期的查干湖,旧称查干淖尔,方圆500 千米,现在仅剩下50 千米,而且还逐渐在萎缩。就在近几十年间,查干湖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有过面临干涸的死亡岁月,也有过劫后余生的开拓局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在查干湖上游水源区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霍林河上游修建了大量的蓄水工程,这种对大自然的改造再加之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到霍林河断流时,查干湖水域面积只剩下50 多平方千米。1976 年政府部门果断地作出“引松入湖”的决策,经过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至1984 年终于修通了54 千米长的人工运河——引松河,使乳汁般的松花江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查干湖,使查干湖重新焕发了青春。
除了引松入湖保持湖水面积以外,人为干预避免污染也是查干湖儿女采取的另一大应对措施。查干湖渔场书记说起这里的绿色养殖非常自豪:“查干湖周边严禁设立工厂,杜绝了污染源;冬捕也采用传统的马拉绞盘,不用机动车,用铁网不用铅网,尽量避免污染;湖水为碱性水,鱼全靠水里浮游生物,不用人工喂养,都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他还告诉我们,因为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冬捕上来的鱼正好赶上元旦、春节,可以卖上30 到50 元1 斤的好价钱。然而,气候变化却像一个隐形杀手,它的负面影响正一步步逼近渔民们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人为活动与气候暖干化的变化互相影响,逼迫着查干湖寻找新的生机,也逼迫着查干湖畔的渔民为古老的“冬捕”传统寻找新的立命之基。
在冰上,经过10 个小时的凿冰、撒网、收网,第一网鱼终于出冰,我们被眼前万尾鲜鱼出玉门的景象震撼了。渔民们告诉我们,是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好运,今天5000 多公斤的收成,是几天以来最多的一天。我们每一个在场的游人,都无法忘记这种古老的北方渔猎文化所带给我们的心灵冲击。
经过一天的喧闹与繁华,查干湖又恢复了它冬天特有的安宁与静谧,冰雪覆盖的查干湖有着一种特别的神秘,千百年来这块冰场上吸纳了多少北方硬汉的勇气与汗水,又哺育了多少渔民与他们的后代。望着渔民远去的背影,以及他们身后掠过的薄冰地带,我们都愿意与渔民一起,为它祈祷,为查干湖祈祷,让冬捕的传统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