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天文史奇观——周公测影台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2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现存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古观星台院内的“周公测景台”,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古老“测景台”。这里的“景”可不是现在意义上的“风景”,它是“日月影子”的意思。近旁有一石碑,说明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公元723 年), 太史监南宫悦仿周公旧制而建。   

  周公测影台是我国古代测量日影、验证四时和计年的仪器。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不仅是中国人的观念,全世界都这样认为。在15 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日心地动说”问世前,人们一直以为天地是有中心的,这个中心在哪儿呢?周公认为,在天上北极星是众星之王,号称“天帝之星”,位于天的中央,那么测影台就必须建在地的中央。经测定,他认为阳城即为“天下之中”,于是就在这里立圭表测日影。   

  圭表是什么?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科学。圭是夯实的土堆,表则是直立在土堆上的木柱子,俗称竿,高八尺。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正午之时,夏至日投影最短,冬至日投影最长。利用圭表观测日影,能比较准确地测定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和太阳年的长度,这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实际上,用圭表研究天文的起源很早。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发现播种与收获都有很强的季节性,前后相差几天,收成就大不相同。人们希望收获更多更好的粮食,便研究什么时候该种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哪种作物适宜收获。经过长期探索,人们注意到日影长短和寒来暑往有关,为了准确地测量季节变化,就创造了立竿见影的方法。   

  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 年),太史监南宫悦奉命仿周公土圭木表旧制,换以石圭石表。现在的石表上刻有“周公测景台”五个字。这座石圭石表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的圭是方形石座,上小下大呈锥体;上部的表为长方形石柱,其高度合唐开元尺八尺。石表北侧距石座上面北边沿约合唐开元尺一尺五寸。夏至之日,八尺表影长一尺五寸,从而推算出当时测影台所在地的纬度为34.3 度,这一天的影长正好与石座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故俗称“没影台”。石座背面,后人刻有“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对联一副,即含此意。   

  这里说到的周公,《辞海》这样介绍他: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子,武王弟。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其摄政。平定反叛,分封诸侯,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东都。   

  1700 多年后,武则天到嵩山举行登封大典,为了纪念大典告成,将“阳城”改为“告成”。从此以后,“阳城”隐退,“告成”名扬天下。《中国天文古迹》一书指出:因为西周的都城镐京(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京党乡及周边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中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所以周公想迁都到中原的洛阳。   

  在占星术盛行的古代,迁都非同小可,那是得说出一定道理的。于是周公就在洛阳近边的阳城搞了个圭表测影,然后对王说,中原是天下九州的中心,而阳城又在中原之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阳阴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这段话载于《周礼》,的确是很有说服力的。所建测影台,在周初分封诸侯国时,周公还根据各地夏至时的日影长度来确定“诸侯受封土地的疆界”。   

  现在我们知道,与阳城在同一纬度的地方,在夏至那天,八尺表的影子都是一尺五寸,所谓“地中”,实际上指的是当时国土南北的中心线。   

  虽然周公测影的目的是为迁都服务,但通过测影,却带出了季节变化的测量。周公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一年中日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日影最长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一个“回归年”。一年中,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简单的圭表极为实用,它融入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对古代的农耕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世界天文史上,“周公测景台”也是大名鼎鼎,它比建于公元前2 世纪的希腊亚历山大天文台和罗得斯观星台要早800 余年。   

  周公测影台为以后几代所沿用。汉朝以后有所改进,唐代时修建了石表,北宋皇祐初年改制成黄铜表柱,下连长一丈三尺的石圭,圭面刻有尺寸,两旁凿有水沟,贮水以定水平。这种圭表雏形的创制者乃是南北朝时的祖暅(geng)。不管改为什么原料制作,表的高度始终为八尺。   

  为什么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演变,表高的尺寸始终未变呢?大概有这样的原因:“八”这个数字具有特殊的算学意义,取八、六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其斜边长度正好是十。有这样的关系,造表时容易使圭和表互相垂直且便于计算。   

  八尺圭表虽使用方便,但实际效果尚不够精确。首先是表影边缘不清晰。由于太阳光散射的原因,表影(日影)越靠近边缘越虚淡,淡的部分是半影,深的部分是本影,两者的界线往往模糊不清,这样,日影长短就量不准确。而冬至影长量错一分的话,推算出的冬至时刻就将有半个至一个时辰的误差。其次,表高仅为八尺,影长较短,误差也就比较大。再次,旧圭表只能观测日影,星星、月球光线微弱,观测不易,基本上只限于白天使用。   

  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鉴于这些原因,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 年)在测影台北边约20 米处建造了观星台,对原有的圭表进行了改进。一是加高表柱,将表高由原来的八尺改为四丈,增高了5 倍。表高影长,容易分得细,按比例推算二十四节气的误差可以减少。二是在表柱顶端加一根横梁,其阴影就是表影的尽头,这条界线容易划分清楚,测量出来的影长就更加准确。三是设计了辅助仪器景符。这是一块薄铜片,中间开一小圆孔,用架子斜撑在圭面上。太阳光线经过横梁、景符孔,便可以在圭面上形成如米粒一般大小的太阳像,中间有一根细线似的梁影。使用这个景符后,可以进一步消除影子虚淡的问题,而且得到的是太阳中心的影长,从而大大提高了测影的精度。四是增加了一个叫做“窥几”的仪器。这是一张六尺长、二尺宽、四尺高的桌子,桌面正中开一条两寸宽的缝。把它放在圭面上,人蹲在桌子下面,用肉眼能直接观看横梁与月球或恒星的重合,这样就可以得到与太阳影长性质相同的量。这样的设计,的确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当时,郭守敬共在全国27 个地方建立了观星台,告成只是其中之一。   

  郭守敬通过实地测验,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转规律,测定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精确时刻,创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 天5 时49 分12 秒,与现在的测定仅相差26 秒,与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则分秒不差。但《授时历》比《格里高利历》要早300 余年。   

  2009 年初,告成观星台入选世界九大神秘古观象台。但它的起源是圭表测影,圭表测影是天文学发展的一次飞跃。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