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历史期刊>2012年>2012年第5期>文章

专家分析秋季天气防灾减灾仍不容忽视

  秋雨——惆怅却时而凶猛   

  进入9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少雨期,可华西地区却细雨霏霏,其中四川、贵州两省的一些地区更是“天无三日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西秋雨。   

  “华西秋雨”是我国西部地区气候特点之一,它主要出现在四川、贵州、云南、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关中和陕南及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华西秋雨一般出现在9—11月,主要降雨时段出现在9─10两个月。   

  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平均来讲,秋雨的降雨量一般多于春季,次于夏季,在水文上则表现为显著的秋汛。秋雨的年际变化较大,有的年份不明显,有的年份则阴雨连绵,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   

  华西秋雨天气的形成无疑是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每年进入9月以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或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将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一带地区,使这一带地区具备了比较丰沛的水汽条件。同时,随着冷空气不断从高原北侧东移或从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倒灌,冷暖空气在我国西部地区频频交汇,于是便形成了这一地区连绵降雨的天气。   

  当冷空气势力较强时,冷暖空气交汇比较激烈,降雨强度也会随之加大,同样也可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华西秋雨会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带来非常大的损失。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阴雨天气导致气温下降,会对农作物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成熟的秋粮易发芽霉变,未成熟的秋作物生长期延缓,容易遭受冻害。一般来说,持续连阴雨的天数越长,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   

  不得不防的“寒露风”   

  寒露风是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每年秋季寒露节气(10月上旬) 前后,正值晚稻抽穗扬花时期,如果这时一连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则会造成晚稻空壳、瘪粒,导致减产。因降温时一般都伴有偏北大风,当地俗称寒露风。   

  寒露风与冷空气活动有关,当北方有强冷空气南下且冷空气在南方停留时间较长时,最易造成寒露风灾害。寒露风等级的划分以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雨日为基础,分为干冷型(低温、干燥、大风、昼夜温差大)、湿冷型(低温、阴雨、少日照)两大类,并各分为轻度、重度两个等级。   

  一般情况下,寒露风严重的年份,晚稻产量就明显降低。造成寒露风危害的因素较多,主要是低温。一般在抽穗扬花期,低温出现越早、温度越低、低温出现时间越长,受害就越重,若伴有大风、阴雨或过于干燥,则加重其危害。如华南沿海一带,当冷空气南下与台风相遇时,风力较大,并伴有大雨、暴雨或连阴雨,日照短缺,不仅影响晚稻抽穗扬花,而且造成机械损伤,危害更大。   

  寒露风危害的轻重与水稻品种、栽培管理及肥水条件有关,可根据气象预测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寒露风的危害。   

  农作物“秋季杀手”——初霜冻   

  庄稼被冻坏,其实和人被冻是一个道理。庄稼和我们人体一样,由无数细胞构成,出现霜时,气温一般在0℃以下,这使得庄稼体内细胞间的水分被冻结成冰,因为冰的体积大,所以就把细胞内的一部分水分“挤”了出来。这个挤的过程,不但使庄稼的细胞受到机械损害,而且引起植物水分减少,产生“脱水”现象。慢慢地,庄稼因水分减少而枯萎或死亡。   

  霜冻是农业生产的大敌,严重的霜冻可使大面积的小麦、棉花和水稻死亡,造成巨大损失。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初霜冻愈早对作物的危害愈大,一般“谋害”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获的露地蔬菜。   

  初霜冻的出现日期明显地受纬度和地形的控制,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推移的趋势。东北平原低洼区,由于纬度较高,受冷空气影响较早,故初霜冻出现最早,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在9月上旬;华北平原初霜冻一般在10月底,即“霜降”前后出现;淮河流域初霜冻出现在11月初,即立冬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初霜冻一般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出现;华南北部初霜冻在12月中旬,华南中部初霜冻在1月上旬;青藏高原地区初霜冻一般在9月上中旬。   

  除了冷空气之外,霜冻的形成还需要晴朗无风的天气。如果有暖湿空气与冷空气交汇出现降水,湿度大温度不至于降到很低,农作物就不会被冻坏。   

  如何才能防御霜冻灾害?初霜冻发生后即使采取补救措施也很难挽回损失,所以在初霜冻危害较重的地区,应选用耐寒和早熟品种,合理调整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作物在霜冻来前充分成熟。东北地区后期热量条件及初霜的早晚是决定作物后期是否能够充分灌浆、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秋季台风也“疯狂”   

  台风不只是夏季的产物,秋季台风也“疯狂”。据统计,常年约占总数1/4以上的热带气旋出现在秋季。由于秋季海洋的温度依然很高,只要有合适的大气环流形势,如热带扰动和弱环境风场切变的存在,依然可以为形成台风创造有利条件。   

  “一般来说,大多数秋台风具有移动路径偏南的特点。”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解释,这是因为进入秋季以后,影响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副热带高压逐步东退南移,再加上冷空气势力逐渐南侵,所以台风移动路径会逐渐偏南。与盛夏时期的台风相比,秋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及其带来的风雨更加充满变数,让人捉摸不定。   

  秋台风的破坏力也很强。秋台风威力偏强,与秋季海水温度达到最高值等多种因素相关,南下的冷空气易与台风形成叠加效应,当冷空气撞上台风挟带的暖湿空气,冷暖气团交汇构成绵延一二百千米的锋面,暖湿气流沿锋面迅速抬升,强暴风雨便随之而来。   

  另外,秋台风对我国农业生产也会造成严重危害。从秋分到小雪节气,正是我国南方晚稻抽穗扬花的成熟期,此时如有“秋台”侵袭,狂风暴雨会使作物的叶片受损,谷粒脱落、霉烂,甚至彻底损毁,造成严重的减产或绝收。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趋强趋多的态势,台风活动的规律更加难以把握,这也使台风防御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专家提醒,“历年来西北太平洋的超强台风在秋季生成的比较多,防范秋台风不容忽视。”   

  “秋雾”不纯 当心“吸毒”   

  大雾,看得见,却摸不着,用无边的混沌消弭了天地的界线。我国秋季是大雾多发的时节,大雾导致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尤其对于交通、人体健康而言,雾无疑成为一个可怕的“温柔杀手”。   

  受大雾影响,能见度下降,会严重影响航空、海运、水运、公路等交通运输活动的正常运行,导致航班延误、高速公路封闭,人们生活遭受影响。   

  “雾的形成需要空气中的凝结‘支点’,而这些‘支点’往往都是些灰尘或者细菌,水汽凝结在这些‘支点’上静稳地漂浮在空气中。”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指出,污染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将变得不易扩散与沉降,这使得污染物大部分聚集在人们经常活动的高度,甚至一些有害物质与水汽结合,会变得毒性更大。   

  “秋老虎”威力不可小觑   

  “秋老虎”在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 以后的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八九月之交,持续日数7~15天。气象学上指处暑节气后连续5 天最高温度在35℃以上。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难受,故称“秋老虎”。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气。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