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水滴幕后的故事
世界气象馆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气象局共同设计、建设的场馆,具体的项目工作由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市气象局负责。从整个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规模来说,我们对世界气象馆的投入资金相当少,虽然说中国气象局投资的2 000万人民币对我们气象部门来说已经是个很大数目了,但是与整个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资金投入相比乃是小巫见大巫。如日本馆的建设是斥资10.9亿元人民币,英国馆为6.8亿元人民币,泰国馆为2亿元人民币,就连世界气象馆隔壁的联合国馆,虽然建设式样非常简单,但资金投入也有3 000万美金。
在世博会这样的一个平台上面,我们的世界气象馆不能建设得比其他场馆差,要走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气象馆建成有特色的馆。基建工程刚开始时我们虽然信心十足,但是那时候情况非常困难,在项目批准下来之前,我们没有任何世界博览会的气象展馆可以借鉴。当时大家都绞尽脑汁,都在想如何才能把气象馆做好。面对那片空地,我们没有任何图纸,甚至没有思路和概念。就在这样困难的时候,有个法国设计师主动向我们提出,可以帮忙做一个气象馆的设计方案,但2个星期后,他提交给我们的设计方案却一塌糊涂,让我们无从下手。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我遇到一位中国年轻的设计师,名叫吴晓飞,在这之前我们从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他也没有什么重大的设计成果,所以我们当时并没有与他合作的意向。然而,他却对我说,他愿意免费提供一套世界气象馆的设计方案。过了没多久,我就拿到了他提供的设计初稿。当仔细研究他的设计方案时,却让我非常欣喜。他的世界气象馆创意来源于一次偶然,当时他正在自家窗前欣赏住宅小区里的风景。上海有很多住宅小区有喷水、造雾的人造景观,他家楼下就有一个喷雾的装置,当他看到造雾效果时,马上就联想到我提供给他的中国气象局的LOGO图案,LOGO里面是一朵云,寻常百姓只要一想到气象就会联想到云,所以他就有了设计、建设一栋像云一样的场馆的想法。他设想那栋房子可以喷雾,气象馆的建筑是采取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方法,仿佛气象馆是浮在云中。这个构思和思路让我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开始深入探讨这个设计方案,并且开始勾勒设计草图。
中国气象局负责世界气象馆参展项目的是华风影视集团的石永怡总经理,她对我们的构思和设想很感兴趣,并且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她对我们说:做一个像云一样的房子会更像一个蒙古包,做的东西越纯粹越好,云就是云,不要做成蒙古包。在设计的初期,我们经常从上海飞北京,来来回回三四次,并且聘请了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参加世界气象馆的设计项目评审会。中国气象局领导非常重视世界气象馆的项目,多次参加审议。经过反复修改和审查,最终确定目前的设计方案。
世界气象馆的设计方案有了,我们为世界气象馆取个什么名字呢?大家都在冥思苦想。目前这个名字是我想出来的,我当时是这么理解的:云彩本身就是由微小的水滴组成,那小水滴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但是一颗一颗地组合起来就是一朵美丽的云;谁都离不开这个水滴,就像大气离不开水一样。水滴由液态到固态、气态,周而复始、造福人类。每个气象工作者就是一颗小水滴。这就是气象,就是气象工作。
接下来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场馆的建设。我们场馆建设不可能去和别的国家相比,我们只有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去预算、核算,怎么搭建结构、搞土建,怎么才能少花钱多办事。那时候,我们每天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跟每个建材、设备供应展商谈“气象”,让他们理解气象部门,支持我们气象部门。值得高兴的是,在场馆的建设过程中,与我们打交道的每一位供应商,只要听说我们是气象馆的,他们都很感兴趣,都非常愿意帮助我们,在所提供建材、设备价格方面给我们很大幅度的优惠,这正是我们的运气所在,也是气象带给我们的运气。供应商都说:在世博会众多的场馆里来了个气象馆,和别的馆不一样,别的场馆都是国家馆或者企业馆,而气象馆是专业馆、纯粹公益场馆,这在世博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而且我们气象馆是有科普和科学技术展望的性质,与世博园中的其他企业馆的商业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供应商都对我说,你们的世界气象馆一定会倍受欢迎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谈判进展就顺利了很多。比如,场馆外面的喷雾设备,刚开始谈判的价格是人民币900多万元,我们世界气象馆的所有投资是2 000万元,如果按这个价格,一个造雾设备就占去了投资的大半,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就跟人家深入谈,谈气象理念,谈我们是公益馆等等。那个设备供应公司的负责人非常好,也非常理解我们气象部门,他说,你们需要的喷雾效果的云、雾跟我们公司所做的产品很贴切,我们就是做造雾项目的,我们可以采取另外的购买方式,类似于租赁。最后我们只花80万元就把造雾项目完成了。在接下来室内装饰工程中,我们也是按照这个方式来谈合作,结果我们的设计费用方面的支出也非常少,整个气象馆的室内设计只花了25万元。
如果说世界气象馆从外面看像一朵云的话,我们就把进到馆内这个过程看成进入到云的内部。那么,云中水滴的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气象馆能带给人们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些就需要看场馆里面的各种展览项目了。我们把整个参观过程取了个名字叫云中漫步,寓意就是整体都是在云中缓慢穿行,采用的方式也比较独特,这种方式可能是世博会其他场馆到目前为止都是没有出现过。我们利用电梯和电梯外面的屏幕上景色是合二为一的,利用电梯的上升空间以及外面的180度的环幕联动,观众从地面上升到“高空”来感受地球大气之美。观众从1楼乘电梯上升到2楼,电梯门一打开,第一个展项就是气候变化长廊。这是一条绚丽彩色梦幻长廊,观众身边流动着虚拟的云彩,脚下也有喷雾的效果,身在其中就像在云中漫步一样。
这次上海世博会做低碳、做气候变化的相关主题馆很多,我们世界气象馆的怎么做,我们气象部门有什么呢,无非就是一些数字和曲线,但它体现着气候变化的事实。讨论气象变化问题是我们气象部门的强项。这时候很多领导和专家给我们提意见和建议,要我们不要生硬、纯粹地去谈气候变化。对于气候变化这个主题,目前很多人一谈到气候变化就很悲观,类似于世界末日要来了一样。我们要去讲事实,利用我们气象部门的各种数据去体现这些事实,展现人类社会美好的发展未来。
气象馆究竟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示气候变化这个主题呢?我们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跟气候变化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在整个演示过程中,我们特别节选出20个瞬间,其中一个就是小冰期,我们用当年的油画来证明当时泰晤士河是结冰,而且可以在冰面上行走滑冰,过了小冰期以后,这个现象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我们就是这样试图去还原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在地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所处的气候环境有温暖期、寒冷期。这是历史带给我们的,面对这样一个变化的曲线,我们该怎么做?所以,我们在第二个演示大段就开始讲工业革命以后二氧化碳的排放确实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一点是目前科学家已经确立的论点。然后我们从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去展开,我们把它归结为城市发展的机遇和责任。
演示的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城市要为整个社会的减排做些什么。我们选了上海、纽约、伦敦和日内瓦4个城市,前3个是世界上公认的大城市。第4个为什么选日内瓦呢?因为日内瓦是世界气象组织的总部,节选了这4个瞬间作为最后一个演示节目。
根据领导和专家的建议,我们在演示的最后做一个提示性的影片,放在气候变化长廊的末端。同时,在馆内我们还增设了一些与观众互动的项目,例如碳排放计算等等,把整个气候变化做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通过这些,寓意我们人类已经就减排开始积极行动,特别是大城市已经率先开始行动了,也就是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要为城市和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世界气象馆就是从进门开始一直到最后的4D影院演示结束,都在传达这样一个主题:天气、气候、水以及人民的平安和福祉。(作者在上海市气象局影视中心工作,负责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馆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