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紧邻广阔的太平洋和南海,盛行大陆性季风气候。加上我国幅员十分辽阔,地形复杂,高差显著。因此我国具有许多特殊的气候,其中有些还是世界独有或者世界第一。
冬冷夏热、鲜明四季
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冬季最冷的国家。各地偏冷的程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例如,我国“北极村”黑龙江漠河,一月平均气温零下30℃,比世界同纬平均偏低约22℃。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地下还有经夏不化的永冻土存在。而同纬度上最暖的英国利物浦一月平均4.3℃,全年青山绿水,冬季很少零下低温。
我国的冬冷,大体使我国的热量气候带比世界同纬度普降一个等级。例如,广州从热带降为亚热带;北京从亚热带降为暖温带;漠河从温带降为寒温带,离寒带气候已经不远了。
我国是世界上夏季比较热的国家。从华南到东北,7月平均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平均约偏高0.5℃-3.0℃.。不过,由于夏季气温本身已经很高,空气湿度又大,因此即使加上这些看起来不大的温差,但炎热程度还是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我国还不是世界上冬夏温差最大的国家。例如西伯利亚7月和1月平均气温相差最大可达65℃,而我国最大的漠河也不过只有47℃。但是西伯利亚主要是冬寒,夏季不热,甚至盛夏也只有仲春、仲秋的温度。所以那里四季变化实际上反不鲜明。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冷得可以滑冰滑雪,夏季又热得可以游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也可见冰雪,而盛夏又常热得汗流浃背,过个夏天要瘦掉好几斤肉。这样的冬冷夏热才世所罕有。
所以,正是因为我国如此冬冷夏热,毛泽东主席才把我国一年的主要气候特点高度概括为一个“寒热”。他在《贺新郎?读史》词中说:“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它的主要意思是,人类从类人猿分化出来以后,便进入了石器时代,这是人类的幼儿时期。接着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和铁器时代。这个时代只有几千年。他在这里不用通常使用的“春秋”而用“寒热”来表示年,这固然是因为诗词押韵的需要,但“寒热”确实也高度概括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这令研究了50多年中国气候的我也非常佩服。
极端气候,季风制造
我国如此冬冷夏热,主要是由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造成的。这种季风气候是由海陆分布加上青藏高原形成的。
我国冬季风来自北半球最严寒的西伯利亚,所以我国才有了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冬季。
我国夏季风主要来自太平洋。但我国夏季比世界同纬度偏热的原因,除了夏季风气流来自南方外,还有大陆性气候的原因。因为大陆比热比海洋小,夏季易热。还有,制造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伏旱高温的,也正是这夏季风的源地——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本身持续控制的结果。
实际上,这种冬夏季节盛行相反方向(因而空气温湿度差异极大)气流的季风气候,不仅在东亚制造了我国及周边地区世界上最冬冷夏热的极端气候,而且还在南亚制造了世界上最极端的夏多雨冬少雨气候(例如,印度乞拉朋齐6月雨量2875毫米,而12月仅5毫米);以及在北非制造了世界上最极端的冬干燥夏潮湿气候(例如马里首都巴马科,8月平均相对湿度81%,而2月仅24%)。
季风于我,大利大害
季风对我国的重大影响,可以用“大利大害”四个字来概括。下面说三点。
由于冬季风使我国成为同纬度上冬季最为寒冷的地方。每年多耗取暖煤数千万吨还是小事,重要的是寒冬大大缩短了我国农作物的生长期,并使我国各种热量气候带大幅南移。再以亚热带指示植物柑橘为例,欧洲北纬40°以北的地中海周围还都能生长,而我国要到30°以南的长江中下游才有栽培的经济价值。
但是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优越性也很巨大。例如,夏热使我国一年生的喜热粮棉作物分布界限之北,世界数一数二。再如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在夏,雨热同季,好钢用在刀刃上。对比同纬度地中海地区,那里雨季正好下在全年最冷的冬季,雨水和热量的利用便都不够经济,甚至有害。
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大约北纬30°以南的南方地区,是地球上的“回归沙漠带”纬度。世界上凡南北回归沙漠带纬度中的大陆都成为了大沙漠,例如撒哈拉、阿拉伯、澳大利亚大沙漠等。但是我国南方,由于季风送雨,便成为了“回归沙漠带”上的“大绿洲”。
影响深远,生活文化
实际上,冬冷夏热气候影响之于我国,不仅在于物质方面,而且还在于人文和精神方面,例如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
在生活和风俗习惯影响方面只需举个“寒”字例子就够了,因为“寒”的影响深入到了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古代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出身贫穷人家为出身“寒门”;谦称自已的家为“寒舍”;称“寒士”因贫穷而出现的窘态为“寒酸”、“寒碜”;称因失望而痛心为“寒心”。最有意思的是,称古人见面打招呼的问候为“寒暄”(“暄”是温暖,“寒暄”就是问寒问暖)。“寒暄”一词,到现在都还有人在使用。
冬冷夏热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同样极为深刻,下举三例。
首先是24节气文化。因为我国冬冷夏热,季节节奏快,种地如不抓紧农时,“人误地一 时,地误人一年”,即连收成都会成问题。24节气的诞生帮助了古代农民掌握农时,得到比较好的收成。当然,24节气主要是历史贡献,于今则主要以“中华岁时节令文化”形式在民间继续丰富和发展。
冬冷夏热气候对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古人也经常用鲜明四季及景物来抒情、喻志、讽刺时弊、泄愤发牢骚等。我国四季世界最鲜明,对古诗词影响自然也最大。例如,几乎每一首古诗词中都会有“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云雾雷电……”等气象名词。
中医理论认为,人致病的原因主要有内、外因两大类,外因主要是“寒、热、燥、风、湿、火”等六淫,可见其中主要都是气象条件问题。而且中医讲究“因时(季节)、因地(气候)、因人(寒症、热症)治病”,以及“冬病夏治”,等,这些也都与气象条件有关。“顺四时(季)而适寒暑”可以说是中医养生的总原则。这是因为人到老年,免疫功能降低,外因更易致病。因此顺应季节变化,自然便成了养生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曾说过,“中医是中国气候给‘逼’出来的(《人民日报》1999年3月23日)”,现在,我又进一步认识到,中医和中医文化只能在特殊的中国气候条件下诞生。(文/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