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温带山地生态博物馆
雄浑壮美的长白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和皑皑积雪而得名。长白山是关东第一山,也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因其植被垂直景观和火山地貌景观而成为国家自然遗产地。我曾有两年时间寓居长白山区,多次从北坡、西坡攀登长白山主峰。长白山厚重的人文历史、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长白山四季的旖旎风光
长白山属于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湿润,风云多变,春季多风,秋季多雾,具有多样性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在3~9℃。长白山天池年平均气温-7.3℃。迎风坡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背风坡一般年降水量500~800毫米,是东北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长白山主峰年平均风速达到11.7米/秒,为全国之冠。从完达山至千山绵延千里的长白山脉横亘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东部,云蒸霞蔚,神圣瑰丽,虎啸鹰飞,草木葳蕤。莽莽林海一望无际,山溪飞瀑银流倾泻,自有一种三山五岳无法匹敌的神奇气象。
四季不同的气象景观为长白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增添了无限的风光和魅力,残雪春花是春天的长白山一景。长白山的春天蹒跚而来,姹紫嫣红的高山罂粟和长白杜鹃盛开在冰雪中,与冰雪相映成趣。夏天的长白山虽然云翻雾卷,雨暴风疾,但漫山遍野的野花汇聚成花的海洋,缤纷多彩,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秋天是长白山最美的季节,林海苍茫,硕果飘香,耀眼的白桦林在红枫的衬托下美不胜收,有木刻版画一样醇艳的美丽。我曾在9月深秋驾车纵贯长白山,那一次记住了一位长白山诗人的诗句:“秋雨扑不灭,满山似火情。”冬天,遥望长白山如巨幅白练般横亘堆砌在苍天大地之间,在蓝天的映衬下纯洁无暇,冰雪覆盖了整个山脉,但封锁不住休眠火山的热情,温泉群在零下40℃的严寒里依然热气蒸腾,温泉四周雪树银花,一地同现冬夏景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欧亚大陆温——寒带山地植被的缩影
长白山是我国唯一的苔原高山。在距今60万年前,长白山就开始了火山爆发期,火山灰形成的肥沃土壤给长白山动植物的繁衍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自山下至山上,由于地势的影响,温度随高度的增加降低,不同的高度存在着不同的气候类型,形成了明显的垂直气候带。降水量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递增率平均每升高100米年平均降水量增加30毫米左右。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2000米的范围内,有野生植物种类2277种垂直分布,其中36种为珍稀濒危物种。长白山主峰50千米范围内垂直分布的植物物种,代表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千米的植物类型,构成了长白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大自然美景:海拔300~720米地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海拔720~1100米地带为长白植物区系,是以红松为主要植被的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100~1800米地带南鄂霍茨克植物区系成分增多,代表植被是以云杉、冷杉为主的暗针叶林;海拔1800~2100米地带以南鄂霍茨克和极地植物区系成分为主,代表植被为亚高山岳桦林和亚高山草甸;海拔2100米以上地带以极地植物区系为主,代表植被是以高山矮小灌木为主的高山苔原带。这些植物带中生息繁衍着1500多种从温带到极地的动物类型。特别是海拔1600~2000米地带广泛分布的珍稀植物和高山花卉是东北亚地区最具特色的高山自然景观。长白山茫茫原始森林是亚洲东部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东北亚的气候生态环境影响巨大。
长白山植被景观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山地各种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是一座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得比较完整的温带山地生态系统的天然博物馆。
火山遗迹使长白山声名隆起
长白山是历史上火山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火山在漫长岁月中的无数次激情喷发,为长白山塑造了美轮美奂的火山地貌景观,留下了天池、温泉、大峡谷和地下森林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天池、温泉 1702年白头山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成为闻名遐迩的长白山天池。天池周围簇拥着长白16峰,嵯峨险峭,突兀峥嵘,海拔均超过2500米。天池海拔2194米,面积10平方千米,蓄水量达20亿立方米,平均深度为204米,最深处373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山口湖,也是我国最深的湖泊。长白山天池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湖,每年11月末封冻,冰层达1至2米。神奇的是华盖峰下有一处200米长、20米宽的狭长水面终年不结冰,将军峰西北部也有一处不结冰的水面,因此,天池又称温凉泊。寒冬时天池水依然从冰面下的乘槎河流出,飞流直下形成68米落差的长白瀑布。长白瀑布下游1千米处有聚龙泉温泉群,水温高达82℃,能煮熟鸡蛋。长白山火山目前处于休眠期,但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有多处温泉喷涌而出,说明地下仍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锦江大峡谷和地下森林 长白山天池西坡的锦江大峡谷,享有“中国的克罗拉多”和“火山天然熔岩盆景园”之誉,是集奇、险、幽为一体的自然美景。大峡谷长达70千米,最窄处100米,最宽处约300米,垂直深度150米。峡谷中灰色、青色的火山熔岩参差错落,构成造型奇特的天然雕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大峡谷平均海拔在800~1200米,属针阔林混杂地带。两岸森林茂密,古树参天。谷底山风呼啸,锦江湍流而过。谷中低温潮湿,苔藓丛生,呈现着史前期原生状态。大峡谷的谷底和谷壁上存留许多奇怪的印记,形状如人类的脚印,长度在1米左右,成双成对地排列成几何图形。不知是远古的遗存还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长白山地下森林生长在一个长达3千米的深谷裂隙中,谷深50多米。沿崖多奇花异草,林中阴冷潮湿。地表堆积着厚厚的枯枝败叶,散发着浓郁的腐殖土气息。渴望阳光的蕨菜在这里能长到1米多高。地下林木茂密,大多为针叶林,松杉高耸,巨石错落,二道白河从地下森林北侧流过。山、水、林、石错落交织,构成美妙的立体自然景观。 醇美与厚重的人文历史景观
《山海经》与《红楼梦》中的长白山 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有对长白山最早的文字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长白山古称不咸山、大荒山。3000年前的肃慎是满族的原始先民。战国后,肃慎先后称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崛起于长白山的女真人在宋、辽、金割据中灭辽攻宋,入主中原。其后裔满族在明朝末年十万藤甲入关,建立了“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古代文人涉猎长白山的极少,但曹雪芹却将长白山作为其《红楼梦》一书的大背景。《红楼梦》写女娲氏于大荒山无稽崖炼石补天,炼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独弃一石于青埂峰下。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经历红尘梦幻后回归到大荒山。红学家认为,《红楼梦》与长白山的深厚渊源既源自长白山是大清之根,也源自长白山是曹雪芹的祖居地。祖居长白山区的满族信奉萨满教,最早的萨满多是女性,萨满文化正是《红楼梦》中尊崇女性的深层原因。《红楼梦》与长白山纠结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的人文环境与长白山是一致的,反映了长白山区的地方风俗和地域特色:从祭祖到习俗,从宗教到服饰,从食物到方言,甚至连乌进孝的交租单上写的基本上都是东北的特产。长白山中的东方金字塔 在长白山区集安的龙山脚下有一座巨型石墓,这就是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将军坟。 满清封禁长白山后,集安一带人烟稀少。清末山东、河北灾民冲破封禁闯入长白山采集山货、开荒种地。他们发现了这座宏伟壮观的陵墓,误以为是镇守边关的将军坟墓,将其称为将军坟。
考古学家确定将军坟是公元5世纪初高句丽王朝第20代王长寿王的陵墓。长寿王继承其父好太王的基业,将高句丽发展成为东北亚强大的国家。长寿王倾全国之力厚葬乃父后,便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与好太王陵相比,长寿王陵形制稍小,但比好太王陵奢华。由墓顶出土的莲花纹瓦当和铁链等物推测,墓顶当年还有寝殿类建筑。将军坟高12.4米,墓顶面积270平方米,墓底面积997平方米,全部用花岗岩石条砌成,中间以鹅卵石和沙砾填充。陵墓外形为7级阶梯,墓室在第五级阶梯中部。墓室上面以一块约50吨重的整块石板覆盖。为防止自身重量压迫条石外移,陵墓四面倚放着每块重达150吨的巨大护坟石。 2004年,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最大的人参之乡 长白山采挖人参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人参是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仅分布于亚洲东部。明朝中期太行山的野山参绝迹后,长白山成为中国人参的主要产区。
人参传说最早见于《春秋运斗枢》。《梁书》记载陈留孝子阮孝绪因母病到钟山采参,鹿引获此草,服之遂愈。《太平御览》:“隋文帝时,上党人宅后每夜有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但见一人参枝首,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状,去之,呼声遂绝。”唐代以后人参有草妖、地精之称,人们认为人参是医治百病、延年益寿的“百草之王”。
人参是长白山永远的精灵,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是这精灵的摇篮。截止到清初,只有零星的挖参人活动于长白山的深山老岳中。清代晚期长白山区出现了挖参热。大部分人参传说和山东、河北流民开发长白山有关,反映了挖参人的生活状态和美好愿望,鞭挞了贪心者的忘恩负义。如美丽的人参姑娘和年轻的挖参人结成伴侣,善良的老把头神帮助挖参人挖到宝参……人参精在传说中被描绘成穿红肚兜的男孩或头插红花的美女,以神奇的力量帮助穷苦的挖参人战胜敌人,发家致富,获得爱情和幸福。长白山人参年产量占世界的70%。长白山腹地的抚松县是最具盛名的人参之乡。曾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示的重9.2两的老山参、12苗六世同堂的人参家族、举世罕见的世界参王都出土于抚松。抚松栽培人参已有440年的历史,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人参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