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珠峰旗云
雄伟而壮美的珠穆朗玛峰,长期以来为登山爱好者所向往,也为广大游客所迷恋,能够目睹她的风采,成为很多人的一个梦想。与珠峰本身相媲美的,还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珠峰旗云。
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珠峰以及珠峰旗云,我十分希望能看到这两种独特的景色。但是并不一定如人所愿。我几次去珠峰地区,仅仅是10年前那一次,让我等到并看到了珠峰旗云的丰姿以及形成的全过程。
1998年9月26日,我随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到了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当天是阴天,我并没见到珠峰的真面目,只看到山脚下的一片白雪。
27日,早晨我醒得很早,也起得很早,被一种迫切的心情所驱使,同时也被一种亢奋的情绪所激发,也许今天就是见到珠峰第一眼的时候。然而珠峰依然只有山脚下的一片白雪,其余部分仍然在云雾之中。大约9点半,珠峰的顶部突然露出,显得突兀、亮白而耀眼,山腰缠着一条带状的云,时不时有轻纱似的雾拂过,把那显现的头部装扮得时隐时显,时远时近,10点钟时,整个山又全部被云淹没。11点钟左右,云开始隐退,在珠峰脚下堆积起一块块碎积云,山腰可以清晰地看到了,山顶和山脚却被遮住了。尽管山的三部分在不同的时间都出现过,可整个珠峰的雄姿我依然没有见到。11点半时,一阵风吹来,细雨蒙蒙,四周又白茫茫一片。
28日,我还在被窝里惬意地享受着用体温暖热的那种温馨,就听有人说:“早晨的珠峰,真是漂亮!”按捺不住心情的激动,猛地爬起来,冲出帐篷。珠峰,真真切切的珠峰,梦寐以求的珠峰,她出现了,在我眼前毫无掩饰地出现了,早霞披在她冰清玉洁的身上,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壮观,那样的美丽。吃过饭,10点钟,背上相机,我和同事小彭一起上路,我们要距珠峰更近一点,我们要看珠峰更真实一点。沿着登山队员、游览人员、科考探险人员踩过的路,我们出发了。就在这一天,我看到了珠峰,也看到了珠峰旗云。
在这之前,我从事的是地面观测工作,在观测规范的书籍中,规定了3属29种云,我几乎都见过,但这里并没有规定旗云,并没有将旗云作为一个云状的种类写进观测规范,因为它太独特,太个性,独特到只有珠峰地区的高峰上才有。
天很晴朗,秋日的珠峰地区,晴空万里,几乎见不到一丝云彩,我在向珠峰靠近,眼见着珠峰离我一点一点地近了,但我依然没有见到珠峰旗云。到了11点钟的时候,珠峰的顶端有一些云在上面舞者般出现了,不时地扭动着她的舞姿,做出各种不规则的造型,旗云开始要出现了,我甚至有些欣喜。11点半,云突然多了起来,一堆一堆的,还是一点也没有旗云的样子,这应该是没有受到风影响的旗云的发展阶段,我想很快应该可以看到旗云了。果然,半个小时后,旗云开始有了雏形,再慢慢地发展,最后到达鼎盛,宛如一面招展的旗帜,在珠峰顶端飘扬,美丽至极。
据有关资料的描述,旗云形状多变,如疾风劲吹的旗帜,如怒发冲冠的烈马,如碧波荡漾的湖面,如袅袅上升的炊烟,形状瑰丽异常,增添了世界最高峰无比美丽的景色。
那么,珠峰旗云是怎么形成的呢?早在20世纪50年代,徐近之先生发现了珠峰的旗云,并提出了初步的解释。高登义先生在《珠穆朗玛峰的旗云》一文中论述得比较充分。旗云的生成主要与珠峰特殊高度和地理条件有关,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都与旗云的强弱、形状和飘动方向有关。珠峰高达8844米,在7500米以上的多为碎石表面,在7500米以下多为冰雪覆盖。这种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不同的下垫面,而它们吸收太阳直接辐射后增热不均匀。碎石表面吸热多,增温快;而冰雪吸热少,增温慢,这样就形成沿山坡向上的气流,冰雪表面受热升华,给上升气流输送水汽,为造云提供了有利条件。白天,由于有不断的上升气流和水汽输送,在珠峰峰顶附近常有对流性积云形成,被高空风吹拂飘动,就形成了旗云。珠峰旗云一般在日出后形成,11—15时出现较多,15时后,对流云发展旺盛,云蔽山较多,因而旗云时隐时现或全为云蔽,就很少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