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贵州冻雨”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9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贵州地处低纬度,属我国南方地区,可冻雨之多,在我国可谓数一数二。似乎有点让人费解。让我们先从冻雨基本概念说起。

  什么是冻雨

  《大气科学词典》对冻雨则定义为“由过冷水滴组成的,与温度低于℃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同一天内在某一区域或相邻区域有5个或5个以上观测站出现冻雨定义为一次冻雨过程的开始日,过程开始后到冻雨少于5个站并连续2天则定义为一次冻雨过程的结束日。

  关于冻雨的形成,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冻雨主要是因为高空冰晶降落到中空融化成雨滴,然后又降至温度低于0℃的冷冻层(低空)形成的,贵州的冻雨则主要是中空(锋面附近)雨滴或者过冷却雨滴降至温度低于0℃的冷冻层(低空)而形成的。冻雨一旦降到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地物上便立即冻结,气象学上称为雨凇,这个过程贵州俗称“下凝”,雨凇则称“凝冰子”或桐油凝等。由此可见,冻雨是来自天空的过冷却液态降水与地面或近地物体碰撞的过程,雨凇则是冻雨发生过程的产物。

  冻雨有什么危害

  冻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的出现,容易导致雨凇和结冰发生,从而对有线通讯和电力输送(压断电线和电话线)、交通运输、果树及农作物等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1984年1月中旬后期,受强冷空气影响,贵州、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不少地区出现冻雨天气,造成电线断线倒杆。贵州省的有线电话全部中断,严重影响通讯工作。湖南输电线积冰厚度在20毫米以上,一些高压线路一天溶冰5至6次。因受冰冻天气影响,贵阳客车站停开长途车803班次,农村公共汽车间断停开418班次。湖南长沙附近几个县停开班车339班次;仅临武、资兴两县折断竹、木近500多万根(棵)。贵州有10%提早抽苔的油菜受到冻害。

  贵州冻雨统计特征

  我国出现冻雨多、持续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重的地区当数贵州(占全国的70%以上),其次是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及山东、河北、陕西、甘肃、辽宁南部等地,分布特点是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

  根据贵州79站1961至2007年冻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就持续时间而言,冻雨过程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为26天(1984年1月18日至2月12日),最短的1天。从过程出现的次数和所占百分比来看,过程主要集中在1~3天之间,出现的次数大于35次,百分比在15%~30%之间,平均影响站数在25站以下;其次是4~6天之间,出现的次数在10~20次之间,百分比在5%~10%之间,平均影响站数在25~40站之间;7~11天出现的次数和百分比明显下降,受影响区域进一步增加,分别是3~5次、1%~5%及40~50站。12天以上的过程出现的次数小于3次,所占百分比多数小于1%,而影响面多大于50站以上。如1984年1月18日至2月12日持续的26天中全省有73站出现冻雨天气。冻雨过程持续时间与次数成反比,与影响的站数成正比。即过程持续时间越长,出现的次数越小,而影响的面越广。

  就次数累计及比例来看,最短的1天出现2928次,占41.35%;持续2天的而有1887次,占26,65%;持续3天的有816天,占11.52%。持续4天以上的次数和百分比呈明显递减趋势。根据冻雨分级标准,对贵州历史上217次冻雨过程中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特重级(4级)冻雨有12次,出现年代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以后,4级明显减少。其中又以1984年、1976年4级出现的频率最高。重级(3级)有21次,在每个年代均有不同程度分布。

  2004年12月下旬至2005年2月中旬,贵州大部分地区经历了长达近二个月的冻雨天气。由于此次冻雨天气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使省内大部分地区输电线和有线通讯线路受损,公路交通受阻、大面积遭受冻害,其中铜仁、黔东南等损失极为严重。例如,万山特区(属铜仁地区)电线结冰厚度达7厘米以上,造成罕见的凝冻灾害。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月16日,全区4乡1镇有33个行政村(占行政村的75%)289个村民组和矿区8个居委会5918户23080人受灾,4684户18270人成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130万元以上。就在这次冻雨灾害中,万山特区气象局供电、供水、房屋、环境等基础设施也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1万多元,业务值班和生活照明均用电池和蜡烛,办公网络瘫痪,业务通讯用手机和电话传输。

  2008年1月12日以来,由于遭受特大覆冰造成的电网破坏、电煤运输困难.贵州电网发供电能力大幅下降.截止1月25日前后,贵州北部电网东部电网与主网解列,6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倒塔8基,大批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线路倒杆断线。

  贵州为什么冻雨天气多

  贵州冻雨天气多、持续时间最长、危害程度重,这与贵州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海拔高度大有关系。贵州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北方南下的冷气团活动频繁,上空来自南方海洋的水汽十分丰富。另外,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北侧的斜坡地带,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

  根据天气学上的定义,冷、暖气团间相交绥的狭窄的过渡地带称为锋。其中,冷气团势力强大推动暖和气团移动称为冷锋,反之则为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锋则为静止锋。专家解释说,进入冬季,频繁南下的北方冷气团受到云贵高原大地形的阻挡,在西南地区形成天气学上有名的云贵静止锋(又称滇黔准静止锋、西南静止锋)。冬季滇黔准静止锋形成后不容易消失而长期控制贵州,加之来自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源源不断的丰富的水汽输送补充,这就形成了了贵州冻雨次数多(冷气团活动频繁)、持续时间长(静止锋维持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地形)、影响程度重(丰富的水汽及静止锋控制时间长)的重要原因。关于海拔高度对冻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海拔地区气温比低海拔地区气温低,所以高海拔地区出现冻雨的概率比海拔低的地区要高。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贵州省气象部门对冻雨的研究较早,2005年8月经中国气象局批准立项,承担了《贵州冻雨形成机理及分片预报研究》。

  为了规范气象行业业务工作、提升气象工作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贵州省气象台还承担了中国气象局下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冻雨等级〉》研究项目。该项目对冻雨的定义、分级标准及其天气现象符号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就冻雨形成的天气条件、分级原则等进行了阐述。根据该项目研究结果,冻雨的分级标准有两个层次,一是单站冻雨的分级标准,分轻级冻雨(1级,1至3天)、中级冻雨(2级,4至6天)、重级冻雨(3级,7至11天)、特重级冻雨(4级,12天以上);区域性冻雨则以某一区域或相邻区域有5个或者5个以上的气象观测站出现冻雨为依据,分级及持续时间则与单站冻雨相同。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