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暴发根由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0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水面,烟波浩渺,水质清纯。湖中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72峰,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山重水复、山环水抱的天然图画,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不带雕琢的自然美,使其有"太湖天下秀"之称。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然而,无锡太湖流域由于受到风向、温度、水流等影响,无锡沿岸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环境问题,近几年几乎每年都要暴发蓝藻。住在太湖附近的居民也反映,近年来,蓝藻水华就像"牛皮癣",一到夏天就暴发,很多鱼虾、螺蛳等水生物因缺氧死亡,湖水散发阵阵恶臭。但一般都在一两天就过去了,今年如此集中大规模的暴发,还是头一次。这个无锡市民年年都要受到侵扰的"常客",这次却来得更早、更凶。

  5月29日上午,在高温条件下,蓝藻在太湖无锡流域突然大面积暴发,供给全市市民饮水源也迅速被蓝藻污染。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29日晚本该做晚饭的时间,很多无锡市民却只能望水兴叹。散发浓浓腥臭味的水,不仅让人没有食欲,而且连洗漱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孩子洗完澡后哇哇大哭,直喊身上有怪味,没办法,只好用花露水涂抹。

  在无锡市城市饮用水取水口区域,水面上漂浮着蓝藻,就像一层厚厚的棉被覆盖着水体,腥臭味随风迎面扑来。

  蓝藻爆发的气象条件分析

  今年太湖"蓝藻污染"早在4月初就初露端倪。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其暴发的主要区域为梅梁湖。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江南地区2006年12月和2007年1—2月的冷空气位置偏北、强度偏弱,出现了明显的暖冬天气,导致去年的蓝藻没有被大面积冻死,为今年5月的蓝藻暴发积聚了条件。特别是今年春季气温持续异常偏高,降水偏少,气候异常,并造成气象上多项季节转换的指标提前了25~30天出现,入夏偏早,这些气候因素成为太湖蓝藻提前大规模暴发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平均气温达6.8℃,比常年同期偏高达2.5℃,是无锡市自195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的。春季(3-5月)的气温仍异常偏高,平均气温17℃,比常年同期偏高2.6℃,也改写了无锡市春季的气温记录,超过历史记录0.4℃。由此也造成了今年无锡地区在5月11日入夏,异常偏早,比常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比历史上最早入夏的1982年还提早了6天。1-5月各月降水量均少于常年同期,总量只有常年同期的76%。5月份降水量仅为41.8毫米,只有常年同期的4成,属显著偏少。特别是5月上中旬的雨量仅为4.9毫米,不到平常年份的10%,雨日3天,而常年是8.3天,雨量和雨日均为历史最少。今年1-5月的偏南风明显多于往年,各月的风力均小于年平均值。5月常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出现频率16%),而今年则以南东南风(出现频率19%)为最多。风向的转换时间提前了近一个月。1-5月日照时数为775.5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多48.1小时。5月份日照时数205.3小时,比常年偏多22.2小时。

  由于冬季和春季温度偏高,必定导致太湖湖水温度明显高于往年,从而促使在冬季处于休眠期并分布在底泥表面的单细胞或小群体藻类提前进入复苏期,并从底泥表面逐渐上浮到水体,藻类生理生化活性快速恢复,在4-5月间良好的太阳光照条件下大量繁殖生长成群体,并上浮、积聚到水体表面形成水华。同时由于无锡地区风向从偏北风转换到东南风的时间早于常年近一个月,太湖湖面大量繁殖生长的蓝藻在风力的作用下于西北岸边的浅水滩死亡堆积,特别是由于5月25—27日的气温在30℃以上,死亡的蓝藻迅速发酵、发臭。自今年以来,太湖地区风速偏小(有利于蓝藻水华漂浮在水面上),风向偏南(较往年偏多),这样的风向有利于蓝藻水华在太湖北部的梅梁湖湾和贡湖湾聚积和富集。有专家比喻说,梅梁湖的100多平方公里水域像一个水体相对静止的"口袋",偏南风一吹,便成了整个太湖蓝藻的聚集处。这些漂浮到梅梁湖湾和贡湖湾的蓝藻水华在岸边堆积和腐烂,使无锡市自来水厂水源地所处的梅梁湖和贡湖成为受蓝藻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无锡蓝藻的暴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些年太湖的治理使太湖水质局部有所改善,但是氮磷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6年,太湖湖心区平均氮磷的含量分别比1996年增加了2倍和1.5倍。2007年5月以来,太湖大部分水域藻类叶绿素的含量局部地区高达每升230多微克,这就为藻类生长提供了一个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近年来,在太湖总氮和总磷的来源中,工业污染比例下降,而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比例增加,太湖水富营养化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统计显示,太湖流域共有172条河流,虽然这些河流的水质受到了定期监测,但大多数河流水质都呈恶化趋势,而这些不合格的水最终都进入了太湖。

  蓝藻污染的深刻启示

  小小蓝藻搅得无锡市近200万人口生活不得安宁。蓝藻污染带给无锡市民的缺水之痛、带给人们无水可用的深思,使2007年的夏天不同寻常,令人难忘……表象是蓝藻污染,根子却在变质的太湖水体。这样的生态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启示一:建设备用水源地必须提上日程。作为经济发达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城市,比如无锡市,应该最起码有两个水源地,可以应急备用,以备不时之需。水源地太过单一,一旦遭受污染往往造成被动局面。

  启示二:流域治理和区域治理必须相结合。无锡太湖流域暴发蓝藻,尽管有天气、位置、水位等客观原因,但是,太湖治污绝非一城、一地所能及,流域协作治污刻不容缓。一城之伤当属流域之痛。严峻的现实表明,太湖治理必须走出"高速公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旧思路,形成流域一盘棋的治污格局。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突出表现为流域特征,涉及到水利、环保、建设、农业、渔业、交通等多个部门,必须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区域统筹,实行综合管理,这是长期的战略决策。各项应急措施的高效运行,来源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实践和各方的团结协作。

  启示三:应急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引江济太"也好,人工增雨也好,打捞蓝藻也好,这些应急措施可以解一时之困,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治理太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仅需要各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规范约束,需要兴建大的治理工程,进行生态修复,更要加强每个公民的环保意识,应当以此次事件为前车之鉴,爱水,亲水,护水,从我做起,不再让类似的危机重演。

  小资料:蓝藻是什么

  蓝藻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藻类原核生物,在富营养化超标的湖泊中,常于夏季大量繁殖,腐败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蓝藻污染直接影响水源地水体,加剧水质恶化。太湖广阔湖区周边的凹槽水湾,水体流动性差且富营养化,为蓝藻多发地带。无锡市城区水源地梅梁湖,正属于这类区域。在南京的玄武湖、云南的滇池、安徽的巢湖均发生过此类蓝藻污染水环境事件。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