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母亲河”的感慨——兼说气候变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0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三晋就成了山西的美称,寓意山西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灿烂的文明与山西的三条主要河流密切相关,即被称为 “母亲河”的汾河、沁河、桑干河,它们流经全省10个市、45个县,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3.8%,直接关系到全省580万人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2005年三河流域的GDP就占到全省的70%。显然它们是决定山西未来命运和发展的“生命之河”。

  曾经的美丽:三晋文明的发祥地

  汾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从北到南,流经6个地市34个县后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39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这首优美动听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唱的就是汾河曾经的美丽。

  《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

  史料记载汾河水资源曾经十分丰富。公元前 647年,晋国发生饥荒,向已结成秦晋之好的秦国求援,秦穆公发动“泛舟之役”,运送粮食的船队经渭河、汾河直抵晋国的绛都,留下了歇后语“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这个历史的幽默。公元前 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祭祀,时值秋风萧瑟,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隋唐宋辽金,山西的粮食、奇松和古木经汾河入黄河,进渭河,漕运到长安等地,史书称“万木下汾河”。

  很难想象,唐宋年间的太原城是遍地池塘,处处柳荫。武则天称帝年间,“跨水联堞”,修建了横跨汾河,连结东、西二城的中城,在太原城外汾河沿岸修建了大量池沼,种植柳树上万株,美化了风景。宋代天圣年间,并州知州陈尧佐新建一道五里长堤,在堤上兴建了“彤霞阁”,将其统称为“柳溪”。元人小仓月这样描述柳溪:“堤边翠带千株柳,溪上青螺数十峰,海晏河清无个事,画楼朝夕几声钟。”

  管涔山还发育了另一条河流桑干河。桑干河在朔州接纳了北来的源子河后,流经山阴、应县、怀仁、大同、阳高,进入河北省境内,在张家口怀来县入洋河,后入官厅水库进北京,改称永定河。历史上的桑干河水量很丰沛,史书记截,桑干河水面宽八十余里,渡河需乘船。历史上的桑干河也很有名,有诗为证,唐代贾岛《渡桑干》曰:“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北宋苏辙《北渡桑干》曰:“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南渡桑干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近代文学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更让这条塞外的桑干河名扬天下。

  沁河发源于山西沁源县霍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沁源、安泽、晋城、阳城,入河南武陟县汇入黄河。沁河历史上多次改道,逐渐西移,沧桑之间,留下了众多古代文明遗迹,如“皇城相府”、“湘峪民居”。流域内,"沁水煤田"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

  如今的褪色:流域环境不断恶化

  如今,这三条“母亲河”的风采已经不再。据山西省水资委的资料显示,三河源区共同面临着三个忧心的问题:一是断流天数呈增加趋势,汾河、桑干河近年来每年断流时间在270天到320天之间。二是流量呈明显减少趋势,汾河、沁河、桑干河10年平均减少量分别为多年平均水量的44.8%、48.9%和13.4%。三是水质污染呈加剧趋势,汾河超三类污染河段总长占参与评价河长的93%,桑干河超三类污染河段总长占参与评价河长的47.1%,沁河嘉丰镇以下河段的水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比如,拿桑干河来说,2006年8月中日经济合作项目组在山西省大同市进行的利民工程考察活动时,他们看不到浩浩荡荡的桑干河水,只看见零零星星的小水洼;看不到盘旋飞翔的水鸟,只看见成片成片的菖蒲长在旱地上。桑干河已经是一条失去了生气的河流,不复是女作家丁玲笔下的桑干河,他们认为桑干河在悄悄地消失。据住在桑干河不远处的64岁的一位老大爷讲,他小时候的桑干河不是现在的模样,那时候的河水都是满的。河两岸的村民最近一次看见桑干河涨满是在1997年,现在的桑干河,基本上处于干涸的状态。

  山西是全国水资源最贫乏的省份之一,在全国居倒数第二,全省陆地地表水的河川径流量仅为114亿立方米。就是这珍贵的114亿立方米水,总量正在减少、河水面临干涸、水体污染严重。山西省政府坚持保护、开源、节流和循环利用同举并重,多管齐下,采取了法律、经济、市场各种手段治理三河河源。但到目前,全省的400多万公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120万公顷,老百姓虽然喝上了“解困水”,却仍有45%的农民喝不上“安全水”。去年,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汾河源区做专题调研时说:“水资源形势加速恶化,已成为阻碍山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软肋’和‘短板’,长此下去,将难以支撑、无以为继!”

  褪色原因分析之一:“人祸”不容忽视

  水源恶化的祸首普遍认为有三个:一是工业污水大量排放,造成地表水体的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山西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工业污水排放量已由1980年的5.5亿吨增加到1999年的10.39亿吨,经过治理虽有一定好转,但到2001年仍然有9.01亿吨。二是生活废水排放位居第一,排放量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放,主要污染物(COD、NH3-N)的生活排放也高于工业排放。三是林草植被遭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逐年下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过高,水质降低。

  这三个祸首归根到底是“人祸”,但因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水源的影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天灾”也是造成三河河源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褪色原因分析之二:“天灾”造成河流萎缩

  长期水文资料和气象资料显示,山西地表径流量的空间分布,受着降水的控制,年径流量的地理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一样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地表径流的时间分布也极不均匀。汛期集中于6—9月这3个月,水量占全年来水量的60%~80%;枯水期长达6个月之久,枯水期径流量占全年的比重,由北向南递减。

  汾河流域主要是山石区、丘陵沟壑和盆地地貌,汛期降水的主要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径流变化随年降水量变化而变化,年输沙量与年径流呈正比。以汾河入黄口为例,水文资料与气象资料对比显示,1980年以前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287万吨,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1980年以后的年输沙量为151万吨到4000万吨不等,年平均降水在400毫米左右。

  桑干河的状况如何呢?一位网友叹息:“是谁激起了桑干河的哀怨,任白色的碱土把母亲最后一滴眼泪榨干,是谁拖走了那棵千年的垂柳,让晚来的风找不到昔日的缠绵。”桑干河上游两个水文站的径流统计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据。罗庄站:1966—1969年径流为3.6亿立方米,1970—1979年为2.4亿立方米,1980—1989年为1.6亿立方米,1990—1997年为1.3亿立方米;西朱庄:1966—1969年为4.0亿立方米,1970—1979年为1.7亿立方米,1980—1989年为1.1立方米,1990—1997年为0.5亿立方米。太阳照耀的是条干涸的桑干河!

  沁河是黄河较大支流之一。199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完成的《沁河水资源利用规划》中指出:1986年以来,沁河实测径流量持续偏枯,且幅度较大。该流域近50年来的径流系数,与同期降水资料对比显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沁河流域径流系数平均为0.25, 同期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65毫米。70年代为平水期,径流系数减小为0.20。八九十年代为枯水期, 平均径流系数只有0.15,同期平均降水量仅为525毫米。

  实际上,三河流域乃至山西全省十年九旱、灾害天气频繁的气候特征有明显加剧的趋势,《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山西卷》是这样记载的:“公元1-9世纪,全省性大旱或局部大旱每世纪出现4~16次,公元10-20世纪每世纪出现次数增加至16~74次,山西发生干旱灾害的频次呈增加趋势。”显然,山西“十年九旱”的恶名是20世纪以来背上的。其他极端天气事件也呈现增多趋势,比如暴雨洪涝灾害,14世纪为14.3年一遇,20世纪为1.7年一遇,暴雨洪涝形成的径流无疑又使得越来越少的径流利用率大大降低。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全省平均气温为-2.1℃,较常年同期偏高2.5℃,为山西省近50年最暖的一个冬季,也是该省本世纪第六个暖冬。

  正确面对:太阳还会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书中写道,“一条命要死好像不太容易”,丁玲说的是人。人与河,谁的生命更脆弱?人们已经发现,桑干河正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慢慢死去。

  可喜的是,山西儿女认识到三晋大地上三条“母亲河”逐渐萎缩的严重性,三河源区恶化问题引起了山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2006年9月28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汾河、沁河、桑干河源区保护的决定》。《决定》规定,对具有饮用水功能的水源地及水库以外3千米范围内,严禁新建和扩大煤炭、焦炭、选矿、冶炼、造纸、化工等严重污染水环境企业,已建成投产的要限期关闭,并实行严格的行政首长问责制。山西省政府立刻做出决定从2007年下半年起,实施三河源区生态移民;建立源区保护补偿机制;适度开发旅游资源;采取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综合措施,加强对源区的保护建设。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现的是“保护”,专治的是“人祸”。

  拿太原城区汾河河段来说吧,近几年的治理成绩很显著。汾河贯穿太原南北,为了充分发挥这条母亲河的作用,1998年10月开始实施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即太原汾河景区,2000年9月首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占地300公顷。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在人口密集的市区中心,形成如此规模的绿色走廊,对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观测,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比其他区域降低4℃左右,相对湿度提高10%~20%,每日可生产新鲜氧气1678.5吨,吸收降解废气3480余吨。2001年8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太原汾河景区视察时指出:这个绿化带对于城市太重要了,这项工程对城市的环境功不可没。2001年12月28日,国家建设部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推荐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有关奖项。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称号”。根据总体规划,太原汾河景区即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将再向南、北延伸6.2千米,未来的汾河景区将形成长达近13千米长的绿色生态走廊,为省城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山西“十年九旱”的天灾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山西的问题带有普遍性,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对我国来说,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威胁是当务之急,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气候变化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对于山西来说,积极适应和减缓更是当务之急,开发空中水资源就是一项有效措施。最近,山西省委印发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决定》。《决定》中将“有效开发空中水资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山西省兴水战略:有效开发空中水资源,坚持常年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扩大人工增雨规模;抓好太原、运城、大同3个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同时更新地面高炮、火箭作业装置;建立统一协调指挥和作业体系,建设高效能的云水资源观测体系,应用新的科技手段,提高空中水资源综合监测、信息传递、分析处理、决策指挥、外场作业的现代化水平;“十一五”期间,努力使全省每年的人工增雨量增加15亿立方米。

  面对如此重大的社会问题,山西省气象部门的态度是积极的。“拓展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工程计划”的第一、第二期工程项目已经顺利完成。第三期工程作为“十一五”期间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全省已投入业务运行的太原、临汾、大同3个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基地和正在建设的长治基地,为积极有效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有理由乐观,在各方努力下,还山西以“碧水蓝天”的日子不会太遥远,太阳还会照在桑干河上!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