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生态功能巨大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0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祁连”来源于匈奴语,为“天”的含义,形容山体高大巍峨,直入云霄。祁连山像一条巨龙蜿蜒于甘肃与青海两省交界线上,东起乌鞘岭,西止当金山口,由7条大致平行的走向为北西西――南东东的高山和谷地所组成,全长约1000公里,宽250~300公里,海拔高度大多在3500米以上,山峰都在45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隆起地带。从祁连山流入河西走廊的诸河,自东至西分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陆水系,通常以这3大水系的山区流域分别将祁连山分为东、中、西3段。

  山体好似一座巨型水库

  祁连山山体高大,气流受其抬升,降水较丰富。东段山区年平均降水量300~700毫米,中段山区200~450毫米,西段山区150~300毫米,这3段山区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河西走廊东、中、西部平均年降水量的2.2倍、2.7倍和3.6倍。

  祁连山区的降雨和降雪,大多数被森林草原带(海拔2500~3200米)、灌从草原带(3200~3700米)和草甸草原带(3700~4100米)接纳涵蓄起来,形成了巨大的“绿色水库”。在海拔4100米以上的高山区,降水以冰、雪形式积累和储存起来,这里冰峰林立,终年被几米甚至数十米厚的积雪和冰川所覆盖,形成了巨大的高山“白色固体水库”。

  据冰川研究资料,祁连山区冰川总面积为1972.5平方公里,冰川总储水量达到811.2亿立方米。其中,河西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水系的山区流域冰川面积分别为64.8平方公里、420.6平方公里和849.4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1334.8平方公里;冰川储水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136.7亿立方米和457.4亿立方米,总储水量达到615.5亿立方米,是河西现有人工水库总库容量的60多倍。可见,祁连山区的冰川大多数分布在河西走廊各水系的高山源区,向南流向柴达木盆地诸河的高山源区较少。

  上述资料显示,祁连山酷似一个伸向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区长长的湿岛,也像一个巨大的甘泉。

  山水养育出片片绿洲

  祁连山区每年雪山冰川的融水,以及从水源涵养林下的苔藓层、枯枝落叶层和草原富含腐殖质的土层中渗出的流水,或地表,或地下,流入山区密如蛛网的溪涧。然后,山区溪涧汇合成许多条大小的内陆河流,分别向北和向南流至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

  水资源是西北干旱荒漠区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山水流至哪里,哪里就会养育出一块块生机勃勃的绿洲来。水源较少的地方形成小绿洲,水源较丰富的地方形成大绿洲。一旦水源断绝,绿洲就会逐渐逆变成沙漠。

  从祁连山北坡流向河西走廊的3大水系共57条大小内陆河流,平均每年为走廊平原提供出山径流量69.96亿立方米,其中石羊河水系15.67亿立方米,黑河水系37.95亿立方米,疏勒河水系16.34亿立方米。

  流至河西走廊平原的源于祁连山的河流,养育出的大小绿洲总面积约有1.93万平方公里,在祁连山北麓构成长约1100公里断续分布的巨型绿洲带,其中较大的有18块,约占走廊面积的17%。这些绿洲面积所占的比例虽然很小,但在其上却形成了16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镇,历史悠久的著名古城有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和酒泉(肃州)。这些绿洲是甘肃著名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粮食、油、糖、肉和瓜果,每年生产出的粮食占该省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70%以上。

  源于祁连山的河流不仅养育了走廊大片绿洲,黑河水还流至内蒙古阿拉善荒原,养育出一个历史上著名的额济纳绿洲。

  由祁连山南坡山区的溪涧汇合而成的哈尔腾河、鱼卡河、塔塔棱河、八音河、布哈河等内陆河流和流量很大的外流河――大通河,在祁连山南麓和柴达木盆地北缘,形成了许多天然优良草场以及鱼卡、大(小)柴旦、德令哈、乌兰、天峻、刚察等绿洲及其城镇。此外,祁连山南坡水系还养育出了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及其周围广阔的丰茂草原。

  如果没有祁连山

  打开我国西北区的地图,可以醒目地看到这样的自然地理格局:祁连山北靠河西走廊绿洲,而走廊北面又与内蒙古阿拉善荒原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个沙漠相连;南邻柴达木盆地荒漠区的绿洲和青海湖;西接位于新疆与甘肃交界的库姆塔格沙漠;东连我国黄土高原。

  前面已经阐明,祁连山作为西北干旱荒漠区巨大的水源地,对其周围地区具有强大的良好生态辐射功能。这是西北区现有自然地理格局形成的真正原因。因此,从生态学角度看,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祁连山,内蒙古阿拉善的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3个沙漠以及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就会与柴达木盆地沙漠连成一大片,形成占据西北区绝大部分的浩瀚沙海。可怕的是,这片沙海将会向东逐渐侵袭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使其生态环境更趋恶化。这绝非危言耸听。

  如果我国西北区绝大部分变成了沙漠,河西走廊绿洲就不复存在了;同时,柴达木盆地的绿洲和青海湖以及新疆东部的许多绿洲都会消失。

  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影响下,祁连山区的气候也呈现变暖变干的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祁连山区的年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而同期年平均气温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由于祁连山区气候长期暖干化,加上人们的长期破坏(开荒种植、过牧、滥樵采等),山区生态环境明显恶化: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被退化、森林面积缩小、山水下泄量减少等。

  祁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山水下泄量减少,必然造成其周围广大的绿洲萎缩或沙化,从而引发更大范围的生态灾难。因此,积极采取对策保护祁连山区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要保护和改善祁连山区的生态环境,必须迁移山民,把山区现有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封山育林育草,以利于恢复和发展山区水源涵养林和草被,使山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更加协调,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经过人们不懈地努力,祁连山区才能为其周围的绿洲提供较丰富而稳定的水源,促使绿洲林草良好生长,制止沙漠入侵,使绿洲保持长期和谐与稳定。

  此外,还要利用祁连山区有利于凝结降水的云雾条件,对山区施以人工降雪来增加冰雪积累量。同时,要采取各种阻雪工程和利用林带、灌丛和草被增加雪的积累,减少山区吹雪和雪崩的危害。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